中國古代口腔保健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世界文明古國,擁有世界文化寶庫,包括醫學和口腔醫學方面,中華民族的自我口腔保健文化傳統也有幾千年之久。

古代口腔醫學的記載

齲病是人類最古老的的疾病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百萬年前,有文字以來即有關於齲的記載。我國公元前14世紀的殷墟甲骨文中,清楚地記載了象形文字刻下的齒字和齲字,而齲字是用齒上面有個小蟲來表示,認為齲是由蟲蛀造成的,所以民間一直將齲病稱為「蟲牙」、「蛀牙」。公元前3世紀,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內經》中記載有用針灸止牙痛的方法。

甲骨文中的「齒」字與「齲」字拓片

三國時代,魏稽康著《養生論》中,有「齒晉而黃」的描述,意指我國山西省出生的人牙發黃,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地方性氟牙症的資料。

Advertisements

口腔醫學中重大的發明創造也始於我國,如唐代的柳枝牙刷、在赤峰出土的遼代駙馬墓中發現的植毛牙刷,均為世界首創。目前擁有的資料證實,我國使用植毛牙刷的時間為公元9~11世紀,而歐洲至17世紀才開始有植毛牙刷的問世。

《晉書·魏泳之傳》記載:「魏泳之,生而缺唇。……醫曰:可割而補之,但需百日進粥,不得笑語。」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唇裂治療和護理記載。到了唐代,唇裂的修補更為普遍了。

唐代蘇恭《新修本草》(公元655年)中關於銀汞補牙的記載,其配方近似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銀汞合金。而英國最初發明汞合金是在1819年。

漢代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有雄黃治療小兒齲齒痛的論述,雄黃含有砷劑,而歐洲用砷劑治療牙髓炎時已是19世紀的事。

Advertisements

口腔科在我國最早見於宋代,此時已有正式的口齒科。明代薛已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口腔醫學專著《口齒類要》。

我國古代醫學著作中關於口腔保健方法的記載甚多,有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鼓漱、咽津、叩齒,用牙籤剔牙、揩齒,牙刷與刷牙、藥物牙膏等。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還不能確切的知道這些口腔保健方法的效果及發病與防病的機制,現在從現代醫學來看,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舉例:

漱口

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時代《禮記·內側》記載的「雞初鳴,咸盥漱」。

公元25年東漢《金丹全書》記載:「飲食之毒,積於牙縫,於當夜晚洗刷,則垢污盡去,齒自不壞。」、「故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於飲后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美之功可見矣」,這些與現代口腔保健中的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夜間洗刷比早晨重要這些概念是一致的。

宋代蘇東坡著《東坡集》雜記中的《漱茶說》記有「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已。」現在我們都知道,茶含有氟,有防齲作用。

咽津

公元前500年漢墓中出土簡帛醫書中的《養生方》說:「朝末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又「人內恆服玉泉,必可丁壯顏悅,去蟲牢齒,謂口中唾也。」

咽津又稱咽唾,服玉泉,唾液對口腔自潔、咀嚼吞咽、濕潤保護口腔黏膜有作用,可以防止口乾、口臭以及口腔感染等。

叩齒

《養生方》記載:「朝夕琢齒不齲。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每天堅持叩齒,可能有促進牙周組織血液循環,增強牙周纖維組織彈性,起到固齒的作用。

牙籤

我國使用牙籤的歷史很久遠。三國東吳時代,在高榮墓中發現一根金制牙籤。元代趙孟在《老態》一詩中敘述「食肉先尋剔牙籤」。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柳枝去風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剔牙甚妙」。古代貴族多用金、銀、象牙或動物骨製作牙籤,而平民百姓則用竹或木製作牙籤。

揩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齒痛論」記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

1132年前的《法門寺物帳碑》記載的「揩齒布一百條」是目前最早記錄用布揩齒的文字史料。

王燾在《外台秘要》中引自《千麻揩齒方》曰:「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是將楊柳枝用牙咬成絮狀,揩刷牙面。

敦煌壁畫中有一幅詔景福年間用柳枝製成的牙刷畫圖是世界上最早的資料。

中藥牙膏

據南宋(公元1224年)的醫說記載,在南北朝的南梁時代(公元502—557年)劉峻所著《類苑》中有首題為《西嶽華山峰碑口齒烏髭歌》雲謂:「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要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藥物牙膏。

以上都是歷史,實際上按照我國現有的口腔疾病流行狀況與口腔衛生資源狀況以及現有人口來說,要想達到發達國家人人享有口腔衛生保健的目標,我國的口腔醫生至少應是現有的口腔醫生數量的五倍以上!希望更多有識之士或有識之士的子女們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來完成這一任重而道遠的偉任!

了解更多牙齒問題,請關注河馬醫生口腔護理平台官方頭條號「河馬醫生」,聽河馬說牙齒問題,提前把牙治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