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老城即將消失的老街(完結篇)

常常以為,記憶是最容易模糊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里,它會慢慢的淡去。而在這裡生活的記憶,是刻骨的,只需要有那麼的一個不經意,各種畫面便活生生的出現在腦海中。之所以把青年宮附近的街道放在本次老街系列的最後一期,那是因為這兒是我和我的那些小夥伴們一起長大的地方。這裡見證了我們的童年、青年和中年,我們也見證了幾十年中這些街道的變遷。

壽春前街這條已經在地圖上都不顯示街名的街道,一直保持著幾十年前的模樣。

連這個台階都有童年滿滿的回憶

壽春街還是和記憶中的一樣,沒怎麼改變

這個門很多小夥伴都特別熟悉,原壽春街小學的正門。小時候在這裡玩耍時,最感興趣的就是學校里做為上課鈴用的那個鐘,一個貌似古代頭盔模樣的金屬掛在樹上,上課時就會專門有一個校工拿著鐵鎚擊打。應該在小學四年級時(93年左右)壽春街小學合併到敬事街小學,那個頭盔模樣的東西也就從此掛在了敬事街小學的那顆大皂角樹下。

Advertisements

壽春北街保存著原貌,整個壽春街附近幾乎都沒怎麼改變

到現在依然喜歡這種小巷子的給人的感覺

壽春北街往北的康樂巷

在沒修唐宮東路以前,康樂巷直通到洛陽賓館旁邊,現在被唐宮東路一分為二

民主東街是壽春北街和康樂巷分界線

街中段還有通向壽春街的高平南街和高平北街,這三條街如今在百度地圖上同樣也都失去了街名顯示。

民主東街路口的大樹一直都是這條街的標誌

民主街東面的老房子,略有改變,但依然保持著當年的布局

民主街的最北面,以前的民生製藥廠已成為了居民小區,旁邊的消防隊也已翻修重建,上小學的時候沒少到裡面觀看武警戰士們表演。

民主西街的老房子

這裡就是小編生活多年的太平街,這條街北起唐宮東路,南到中州路,路中現有民主西街、敬事街、和平巷三個路口,還有之前因改造而消失的油坊衚衕和仁和巷。想想小時候的這條街上,孩子們空前解放,每到放學后各家門口的石台上男孩子們摔著洋片兒、麵包;街道的角落裡女孩兒們跳著皮筋兒、扔著沙包。很多家的院子也是四通八達,孩子們爭相尋找屬於自己的秘密通道。

Advertisements

整條街都是回憶,整條街上都是同學家

以前的十中校區,上小學那會這裡叫小十中,我的小學同學99%的都在這所學校上的初中。現在已經成了幼兒師範學校。

這在當年叫大十中,因為當時這裡算是個職高。這個校園和敬事街小學僅一牆之隔,記得那時在小學操場上踢球經常會吧球踢到這邊的院內。前段時間經過這裡,好像改成了一個酒廠,今天又變成了什麼教育中心。

大十中旁邊這條敬事衚衕,有多少年都沒從裡面走過了。那時可是一下學必來玩耍的地方,一大幫小孩趴在這邊的石台上一邊吹著牛一邊寫著作業。

穿過敬事衚衕向南就是敬事街

母校的門頭現在看起來是這麼的高大上,郭沫若題詞的校名早已從匾牌變成了燙金大字,那副劉少奇到學校視察的照片依然還在。好想進去再看看那熟悉的教學樓,看看那棵大皂角樹。。。。1706年,這裡就建有一所天中書院,後來改名為周南書院。1905年,這裡又創辦了西式小學——縣立高等小學。民國時期以及日偽時期,這所學校多次更名。新中國成立后,它最終更名為敬事街小學。這就是母校悠久的歷史,這附近老門老戶的孩子基本都是從這裡畢業,甚至一家幾代都是在這兒上的小學。

學校西邊的東平街

東平街上排隊買燒餅的老人們,能在這塊需要排隊的饃一定是不錯的

再往西是西平街,記得小學同學的家當時就在西平街幼兒園裡,那是記憶中下學后的另一個玩處。

向西來到圖書館街,早上街邊都是賣粽糕和果子油茶的攤位,是大部分老年人愛來的地方。

1929年,洛陽成立私立河洛圖書館,1931年,河洛圖書館成為公立圖書館,也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大的公共圖書館,書法家李振九為館長,在洛陽很有聲望的宿儒林東郊受邀擔任名譽館長,政府也由此命名這條街為圖書館街。

青年宮廣場為明代福王府遺址,現只留福王府內兩隻傷痕纍纍的大石獅鎮守此地。不想再用過多的文字來描述這裡厚重的歷史,只願回憶小時候的美好生活。直到青年宮改建后,小編才真正的見到過兩個石獅子同時出現,那時緊鄰中州路的是人民劇院和歐麥林飯店,而青年宮只是一條狹長的街道。街口的國營冷飲店裡那小轉窗中出來的綠豆湯、大冰磚是夏天最好的禮物,街上那些烤羊肉、燴饃、涮牛肚是真正的美味。當然少不了那些電子遊戲廳、錄像廳,撞球室,我們這個年齡的老城孩子哪個沒有往裡貢獻過幾塊錢,幾個牌兒的。還有街邊那些賣瓜子的小攤,一毛錢買上一包用報紙包好的瓜子,能嗑上一整天。街的盡頭那個叫做人民會堂的電影院,更是學校包場電影的必選之地。對於每個老城長大的孩子來說,沒有在這條街上的回憶,那絕對不是一個完整的童年。

編后語:2017年夏天用了一周的時間對老城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衚衕」進行了拍攝(其中還有不少沒有拍到的地方)。翻看老洛陽的歷史,轄區街道據解放前記載就有148條。其中「九街」僅指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縣前街、馬路街、馬市街、鳳化街、東關大街等較繁華之城中車馬大道;「十八巷」多指帖廓巷、東和巷、西和巷、中和巷、東通巷、西通巷、中通巷、公園巷、古香巷、和平巷、康樂巷、迎恩巷、豆腐巷、碾米巷、馬尾巷、三門巷、仁和巷、里仁巷等。巷一般窄於街,可供車馬通行。所說的「七十二衚衕」乃泛指小街背巷之多,無規則很隨意,衚衕短且窄一般不通車馬。老城並無72條衚衕,真有其名的衚衕(如井衚衕、馬衚衕、半截衚衕等)也僅十餘條。太多老街、巷和衚衕,根據城市建設的需要都已不復存在,很多事物都是留在記憶中才是最美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