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帶你看中國現存最早的日晷(guǐ)

回憶里的雪景(圖/董清)

今日凌晨0點28分,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已經在人們的睡夢中悄悄地到了。

身在北半球的我們,

將度過白晝最短的一天,

而北京的白晝只有9個多小時!

光影國博(圖/范立)

珍惜時間,

從這一秒開始,

因為冬至一到,

2017年馬上就要,

與我們say bye~

快,

在冬至節,

在「數九」的第一天,

一起去看,

中國現存最早的日晷(guǐ)。

漢代·石日晷,計時儀器

看它的樣子,

你就知道,

這是塊方形的日晷,

邊長27.4厘米,

厚3.5厘米。

1897年,

這件日晷出土自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

現展於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

它其貌不揚,

你來參觀時,

可注意過它?

它計時準確,

比漏壺準確得多,

所以在漢代,

它常常用來校準漏壺。

Advertisements

漢代·石日晷,計時儀器

這樣看它,

是不是更清晰?

它是用緻密泥質大理石製成的。

【細看現存最早日晷】

晷面中央有一個直徑1厘米的沒有鑽透的圓孔,

以此孔為中心刻出兩個同心圓,

內圓與外圓之間刻有69條輻射線。

輻射線與外圓的交點上鑽小孔,

孔外刻漢篆體1—69的數字,

各輻射線間的夾角相等,

以此為據補足未刻部分,

則可等分圓周為100份,

正與一日百刻之數相當。

兩圓之間刻有一正方形,

其外刻有所謂的TLV紋,

有的紋飾掩去了部分數字。

西漢·青銅漏壺

高48.3厘米,直徑19.2厘米 1976年內蒙古杭錦旗出土

漢代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壺,

但由於漏壺中的水位和水壓無法保持平衡,

滴漏速度的快慢變化,

造成測時的不準確性,

漢代往往用日晷進行校正。

Advertisements

日晷使用方法示意圖

【日晷如何使用】

將晷體放正擺平,

在晷心的大孔中立「正表」,

在外圓的小孔中立「游儀」,

將正表與游儀照準日出、日入時的太陽位置,

就可以計算出當日的白晝長度,

使掌漏的人員據以校準漏壺的流速、

調整晝夜漏刻、

確定換箭日期。

本文所提及這件日晷,

正表和游儀雖均己遺失,

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日晷,

為研究古代計時儀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本文內容引自《中華文明——<古代中國陳列>文物精粹》)

冬至

國博館藏千年「唐餃」,

溫馨提示:

記得吃餃子喲~

唐·餃子 197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出土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