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讓日韓企業很焦慮

2月9日,日本著名手錶品牌西城鐵公布調查報告顯示,其旗下子公司「西鐵城電子」在長達4年多的時間裡,持續篡改產品測試數據和零部件產地,很多關鍵數據遭到篡改,如實測產品壽命為1000小時,人為篡改為6000小時。此公告一出,讓人不禁驚訝:日本企業這是用生命在「造假」啊。

最近一年多以來,日本很多企業陷入了造假的醜聞中,最開始是神戶制鋼篡改材料數據,然後是三菱篡改產品數據,緊接著化工巨頭東麗被迫承認在輪胎的檢測數據上造假,而東芝隨後也陷入了財務造假的漩渦。

這一系列事件讓人們對素以工匠精神和質量至上而著稱的日本製造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日本製造還行不行啊?

無獨有偶,在日本製造一路下行的同時,亞洲另外一個製造強國——韓國的近況也不容樂觀,前不久,韓國公布了一組數據:韓國2017年四季度出口量環比下降5.4%,創1985年以來最大跌幅,其中造船業出口丟掉了戴了很多年的「皇冠」,要知道,韓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三大支柱就是半導體、汽車和造船,其經濟的興衰完全取決於這三大支柱產業。而如今,這三大支柱產業的境況都大不如前,汽車產業陷入了「因質量問題而大規模召回」和「員工持續不斷的罷工」的內憂外患中;造船產業近幾年訂單數量銳減,最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現代重工三大船廠大量裁員;半導體,韓國半導體產業很牛逼,但存在嚴重的「偏科」,偏向於存儲晶元,而這種偏科將極大限制了其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只能充當普通供應商的角色。

Advertisements

在日本企業的焦慮和韓國企業的恐慌的背後,是中國製造的崛起。對了,韓國造船業丟掉的皇冠,如今戴在了中國製造的頭上。

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在國家的層面統一部署,推進位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大工程,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在短短几年間,中國製造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新一代通信網路、智能高速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不斷在全世界刷新「中國製造」的名頭。

Advertisements

中國正在構建以自我為核心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未來,日韓企業首要考慮的是,如何融入到中國製造的生產鏈中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