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痔病的認識

一、最早的痔病名稱的記載:

古人對於痔病的最早記載見於《山海經》的南海經,「南流注於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二、古人對痔病發病原因的記載: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記載痔的發病原因是「筋脈橫解」。橫可以理解為擴張,即由於血管擴張造成。

三、古人對於痔病的分類:

宋代的陳言《三因極一病症方論》 :「如大澤中有小山突出為峙,人於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皆為痔,不獨於肛門邊也。有鼻痔,眼痔,牙痔也。」

《五十二病方》將痔分為:牡痔,牝(pin,四聲)痔,脈痔,腸痔,血痔,酒痔,氣痔。

吳謙等在《醫宗金鑒》對二十四痔做了形象的描繪,約等同於現代醫學命名的內痔,炎性外痔,血栓痔,混合痔,環狀混合痔等,下面做個初步的分類。

外痔,混合痔:氣痔,子母痔,蓮子痔,翻花痔,雞冠痔,櫻桃痔,擔腸痔,蜆肉痔,珊瑚痔,雌雄痔,泊腸痔,蓮花痔,菱角痔,鼠尾痔,核桃痔

肛乳頭肥大:牛奶痔,懸珠痔

內痔:內痔

炎性外痔:盤腸痔,雞心痔

血栓痔:血攻痔,蜂窩痔,栗子痔

環狀混合痔:脫肛痔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