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高才《魏史述評:拓跋魏的歷史划痕》

《魏史述評》專著魏史,涉略廣泛,史料翔實,作者披沙揀金,精心梳理,為讀者理出脈絡清晰的歷史線條。《魏史述評》在編排上採用條塊結構,既能讓讀者看到歷史脈絡,又有專題研究與講述,整部作品故事性、可讀性、思想性、創新性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研究價值,是近年來本土學者研究北魏歷史不可多得的專著。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力高才(1942-),山西應縣人。畢業於山西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常務理事、大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大同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大同市雲岡書畫院院長、大同市社科成果評審委員、大同市歷史研究會顧問等社會職務。主要著作有:《大同春秋》、《匈奴與大同》、《明代大同軍旅文化》、《大同歷史地名錄》、《平城北魏王朝》、《遼金西京大同》。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文史論文數十篇。執行主編了《大同史論精選》、《大同博覽》、《大同禮讚》等,是山西大同大學雲岡文化研究中心聯繫的大同地方文化歷史知名學者。

Advertisements

《魏史述評》共分七個部分,從北魏開基定都、都城建設、社會轉型等七個方面對拓跋魏歷史作了專題研究探討,所謂拓跋魏,即拓跋在盛樂和平城時代的歷史,不涉及遷都洛陽后元魏歷史。七個篇目分別是「開基定都正當時」、「金戈鐵馬顯英雄」、「都城建設志凌雲」、「社會轉型費仔肩」、「千古一后謚文明」、「群儒領袖遭誅殺」、「雲岡石窟價無儔」。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改皇族拓跋氏為元氏,尊儒教等,為我國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Advertisements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