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證分析

濕痰證。

脾失健運

濕聚成痰

濕痰犯肺

咳嗽痰多易咯,色白

胃失和降

噁心嘔吐

痰阻氣機

胸膈痞悶

痰濕困脾

肢體困重

痰阻清陽

頭目眩暈

痰濁凌心

心悸

舌脈

苔白滑或膩,脈滑

二陳湯是治療濕痰證的主方。也是個基礎方。後世很多治療濕痰的方,都以二陳湯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而成。

濕痰的形成,都和脾失健運,水濕濕聚成痰而成。濕聚成痰以後,它要隨氣而升降。濕聚成痰阻滯氣機,但「脾為生痰之源」,作為中焦來講,「肺為貯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響到肺氣的肅降。就會咳嗽。濕痰的特點,往往痰多易咯,色白,一塊一塊的,容易吐出來,量很大。

濕痰引起了胃氣失於和降,痰濕聚於中焦,影響胃氣和降,可以噁心嘔吐。濕痰證噁心嘔吐也是常見的癥狀。

Advertisements

痰阻氣機,可以胸膈痞悶,痰很容易痰阻氣機,氣機不暢,胸膈痞悶。

痰濕困脾,脾主四肢,脾的清陽不能實四肢,由痰濕所困阻,可以導致肢體困重。倦怠沉重,困重。

痰是濁陰之邪,阻遏清陽,清陽不升,導致頭目眩暈。

痰濁內停,痰濁凌心,就會導致心悸。陣發性的心悸。

舌像脈像,一般舌苔是白滑或白膩,是痰濕的常見舌像。脈滑,因為痰為實邪,往往出現滑脈,脈滑。

上面看二陳湯的主治,好像涉及的面很廣,其核心脾失健運,濕聚成痰,引起了肺氣,「肺為貯痰之器」,肺氣上逆,胃氣上逆,胸脘氣機阻滯,頭目清陽不升,再加上痰氣凌心。所以都和痰有關。

治法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治痰要結合治氣,通過理氣來和中,恢復中焦升降平衡,理氣和中)

方解

Advertisements

半夏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陳皮

理氣化濕

茯苓

健脾,滲濕,平沖降逆

使

甘草

補氣健脾,調和諸葯

烏梅

收斂肺氣止咳,防止辛溫燥烈耗傷肺氣(,酸收聚痰),藥引子

生薑

溫胃散水燥濕,生薑和半夏相配(小半夏湯),祛痰燥濕,和胃降逆

二陳湯是個基礎方。要注意它很多基本的配伍組合。半夏陳皮相配,是整個二陳湯里的主體的一個組合的基本結構。也是治痰常用的一個配伍組合。半夏在這裡是主要的,因為它燥痰化痰的力量很強,同時又能和胃降逆,針對了痰濁之氣上逆、針對了濕痰。是非常合適的。陳皮在這裡,它既能夠理氣化濕,因為痰是濕聚而來,理氣化濕有助於消痰,理氣又體現了「治痰要先治氣,氣順痰自消」。這個半夏陳皮組合,也就是這個方,方的名稱叫「二陳」,這個來由。

根據六陳歌,二陳指的半夏、陳皮,中藥以往歷來傳統強調,有些藥物採集以後要放一段時間,「陳者,良」。放一段時間,保持它質量,同時放一段時間來緩和它的燥烈之性。這其中包括像麻黃、吳茱萸、枳殼、狼毒、半夏、陳皮,這六味葯都有這個特點。所以半夏、陳皮以陳者,良。陳久的更好。當然這是在保持它,藥性、質量不變的前提下。「陳者,良」。這是二陳湯指的這兩個葯。是方中的主體,是君葯和臣葯。

方中茯苓是佐葯。茯苓健脾,我們說治療痰濕,要幫助脾胃運化,來健脾胃之運,有助於治療生痰之源。茯苓又能滲濕,和半夏的燥濕、陳皮的化濕結合,濕去,痰也有助於消,第三個作用,茯苓可以治痰氣的沖逆,在前面提到,苓桂朮甘湯,五苓散,茯苓可以治療水氣的上逆。這裡痰氣上逆,引起眩暈、心悸,茯苓可以平沖降逆。有助於降痰氣之上逆。所以茯苓在這方里很重要。有三個作用。

甘草是使葯,一方面和茯苓相配,它有一定補氣和健脾結合的作用。當然更主要在方中調和諸葯,調和藥性。

原書以烏梅、生薑作藥引子。「烏梅一個,生薑七片」。原書是這樣。用烏梅,歷代有很多一家很推崇,認為用烏梅的道理,第一點,這種痰濕咳嗽,往往痰濕涉及到既有病理產物,又有體質因素。往往咳嗽耗傷肺氣,用一點烏梅可以收斂肺氣,有助於止咳,這是一個方面作用。第二個方面,這個方半夏比較辛溫燥烈,所以防止它辛溫燥烈耗傷肺氣,用少量烏梅,起到收斂制約作用。這是第二個意義。當然還有醫家認為,我們要消痰,烏梅有一定的酸收作用,可以聚痰,全方在燥濕化痰為主的基礎上,稍有一點烏梅收斂,聚痰有助於涌痰,也就有助於消痰。有這個看法。這是烏梅作為藥引子,佐使葯的意義。

生薑在這有兩個意義,(1)溫胃散水,有助於燥濕,有助於祛除痰濕,(2)生薑和半夏相配,有相須和相制的作用。生薑和半夏相配就是張仲景的小半夏湯,那就是說,它能夠通過散水,有助於祛痰燥濕,同時它和胃降逆,有助於半夏的降痰氣之上逆。都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它在這裡,有有個協同意義。

後世也有一些方書,特別近代這些就不寫烏梅、生薑了。二陳湯就寫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四味葯組成。就是現代認為都不用,這也是一類看法。嚴格講,烏梅、生薑放在其中,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剛才方義分析看,它體現有兩個特點,(1)治痰和治氣相結合,體現在半夏、陳皮相配。祛痰葯和理氣葯相結合。這是治療痰證的一些通則。(2)考慮祛痰和健脾相結合。針對「脾為生痰之源」,標本兼顧。配伍上有這兩個特點。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咳嗽、嘔惡(嘔吐噁心),痰多色白易咯(濕痰特點,痰往往成塊),舌苔白膩,脈滑。

隨證加減

這是一個基礎方,通過加減變化可以治療各類痰證。

濕痰,加蒼朮、厚朴。(增加健脾燥濕,厚朴燥濕又能化濕)

熱痰,加膽南星、瓜蔞(使全方偏涼,清化熱痰)

寒痰,加乾薑、細辛。(陽氣不足,不能溫化,乾薑、細辛可以溫化。加了乾薑,這方里就套有甘草乾薑湯了,可以溫脾肺,增加對痰濕的溫化。細辛助陽,助溫通,又散水)

風痰,加天麻、僵蠶(風痰的特點,往往咳痰起泡泡,或伴隨有動風特點,天麻平肝熄風,一個涼葯。僵蠶善於祛風痰。風痰引起癲癇這些,這種組合常用)

食痰,加萊菔子、麥芽(兼有飲食停滯,得不到正常運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飲食轉化成痰濕。萊菔子、麥芽消食導滯。祛談基礎上,加強消食)

郁痰,加香附、青皮、鬱金。(氣機郁滯,津液不能正常布散生痰,往往伴隨這種鬱症。鬱結不得發越,氣機郁滯,香附、青皮、鬱金是常用的行氣解郁的葯。香附、清皮疏肝行氣,鬱金行氣活血)

痰核、瘰癘,加海藻、昆布、牡蠣。(加一些咸而軟堅的,軟堅散結,它是一種緩消)

從這裡看,似乎二陳湯通過加減,各類痰都可以使用。但是我們還是強調,它是治療濕痰的基礎方。最最正確的是用於濕痰。有的說,二陳湯可以用於各類痰證,那有些痰證並不適宜。燥痰,要潤燥化痰。二陳湯偏於溫燥,因為濕痰是很多痰產生的一個根源,濕聚成痰,濕聚過程當中,原有熱促進,或者有寒造成,那我們分別針對。熱痰、寒痰這種方法加味了。如果伴隨有食滯,伴隨有風邪,動風,那要結合相應的加減,隨證配伍。當然也不等於說,二陳湯可以治療一切痰證。以濕痰為佳。很大一部分痰證通過它的隨證加減,可以治療。

使用注意

燥痰慎用(最好不用),吐血(痰中帶血),消渴(津傷),血虛,陰虛者忌用。(二陳湯性燥,辛溫燥烈,雖然不是很峻猛,偏於辛溫。)

二陳湯後面有一些附方,我們來簡要提示兩張常用附方。

附方 導痰湯

導痰湯是以二陳湯為基礎。在二陳湯里不用烏梅了,不用甘草,加了南星、枳實而組成。

組成:半夏、天南星、枳實、橘紅、赤茯苓、生薑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涕唾黏稠,舌苔厚膩,脈滑。

功用

燥濕化痰。

加了南星、枳實,天南星有祛風痰作用,祛痰力強,枳實可以降氣導滯,增加了行氣開郁作用。

主治

痰厥證。臨床表現為頭目眩暈,或者痰飲壅盛。痰飲之氣上逆,量很大。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痛,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黏稠,舌苔厚膩,脈滑。

這類癥狀出現根本來說,第一個濕痰較重,濕痰痰涎壅盛,量多,阻滯氣機嚴重,而且痰氣上逆,上逆向上,引起頭目眩暈,引起頭部氣血逆亂,頭痛嘔逆,脅肋脹痛,特別喘急痰嗽。那都是痰氣上逆所造成。所以這個嚴重的痰厥,還可以痰氣上逆卒然昏倒,所以用這個方,燥濕祛痰力量強,行氣開郁,還有降氣作用。用南星燥濕祛痰力量很強。用枳實,有降氣、導滯、消痞作用。所以導痰湯是治療痰厥的眩暈、頭痛。痰飲壅盛的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這類證的一張常用方。是二陳湯加減產生的。

這個方里為什麼不像二陳湯用甘草呢?把甘草去掉,因為痰涎壅盛,燥痰量多,所以用甘草容易「甘者,令人中滿。」所以在這個地方,就不用甘草。

附方 滌痰湯

組成:南星、半夏、枳實、茯苓、橘紅、菖蒲、人蔘、竹茹、甘草、生薑

功用:滌濕開竅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證。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漉漉有聲。

導痰湯中用的枳實,南星還是有。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二陳湯完整也有。而且還加了人蔘、菖蒲、竹茹。烏梅沒有用,生薑還是用了。這方里加了菖蒲,它本身有開竅作用,芳香可以開竅,竹茹能夠化痰,增加化痰的力量,加上南星的燥濕化痰強,枳實還是有導滯、消痞,降氣作用。結合人蔘補氣補虛,這方擅長於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證。

中風,痰可以阻滯經絡,阻滯舌體,造成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漉漉有聲,痰量多。中風痰迷心竅證。這裡側重風痰了。所以南星可以祛風燥濕化痰。和半夏相配,竹茹可以清化熱痰,這個方里又有枳實來降氣,導滯降氣。人蔘、菖蒲配合,益氣開竅,所以這個方以滌痰開竅為主。治療中風痰迷心竅證。也是一張傳統的一個名方。

二陳湯是燥濕化痰一張基礎方,很多化痰方劑都由它作為基礎,加減化裁而成,發展而來。這是很有名的名方,我們在前面講到一些方,比如說參蘇飲裡面含有二陳湯,杏蘇散裡面含有二陳湯,藿香正氣散裡面也有二陳湯,早就提到這個方了。這說明就是各種原因造成濕邪,濕聚成痰,有痰濕,往往這個方作為一個小的有機組合,配合在其他方劑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