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應該怎麼對待抑鬱症病人

醫患溝通是一項技能。誤診發生,病人或有責任,但是,歸根結底,仍是醫生「學藝不精」所致。一個好醫生,應該能夠辨別出病人的自述中,哪些是誇大,哪些是掩飾;哪些是重點,哪些是末節。

典型的抑鬱症,診斷難度不大。但很多抑鬱癥狀是隱匿的,或者是不典型的,會和軀體性疾病混淆;在精神類疾病中,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有時候癥狀交叉,也容易混淆。

比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有些抑鬱症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者就診時不語不答,顯示社會退縮、意志衰退;如果患者再有妄想和幻覺等,醫生就可能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據估計,約20%的抑鬱症患者因伴隨幻覺和妄想,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雙相情感障礙更為複雜。它是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種心境障礙。它處於抑鬱相時,和抑鬱症幾乎沒有區別;假如其躁狂表徵不明顯,即呈「軟雙相」,被誤診為抑鬱症更是常事。

Advertisements

也有一部分雙相病人,因其躁狂的表徵,會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曾有一位朋友經人介紹來找我。我問:「你是抑鬱症?」他苦笑,低聲說:「更複雜。一位醫生,還比較有名,診斷我是精神分裂症。」

他告訴我,有一段時間,他曾經出現過幻覺。走在大街上,突然思維紛亂,許多無意義的聯想奔涌而來。比如,一輛公交車開過,他看到是多少路車,就會從數字不可遏制地聯想到很多東西;在大街上,看到車水馬龍,也會無限聯想,感覺外界要加害於他,恐怖得從街上狂奔回家,幾天不敢出門。

我聽了,又把他的全部情況仔細問了一遍,大膽說:「你不是精神分裂症。首先,你的理智是健全的,你對自己的狀況有自知,而且積極求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大特點是不自知,不認為、不承認自己有病,更不會主動求助;其次,你說的幻覺,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覺不一樣,只是思維奔逸,因為你還是有邏輯性的。」

Advertisements

他問:「那我是什麼病?」我說:「我

判斷是雙相情感障礙,同時合併了一些精神病性癥狀。不過,我說的不算數,我們去看醫生吧。」

幾天後,我帶他去安定醫院。他陳述病情時,接診的醫生似聽非聽,但特意問了幾個在我看來不相干的問題:「你喝酒嗎?」「喝什麼酒?」「喝多少?」「上次什麼時候喝的?」「喝成什麼樣子?」然後就埋頭「唰唰」開藥。

我抓住這個時間空當,湊過去,躬下身,小聲問:「大夫,他得的什麼病?」醫生頭也不抬,答非所問:「回去好好吃藥!」

下一個病人已經進來了。我不甘心,稍大聲問:「他得的是精神分裂症嗎?」

這次,醫生抬起頭,倦怠地、不快地瞥了我一眼(醫生大約是不願意凡人侵入他們的領地的),一字一句回答:

「雙相情感障礙伴精神病性癥狀!」

安定醫院主治大夫姜濤在診斷和治療上很受患者信任,他在接受我採訪時總結說:抑鬱症、雙相和精神分裂患者,在社會交往、社會適應及社會功能方面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抑鬱症患者更接近正常人,你和他交流,能感受到他和正常人很接近,思路很清晰,他的痛苦體驗也很高;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就有一些脫離主流的表現,有一些精神病癥狀摻雜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沒有正常思路,情感表達很糟糕,完全遊離在正常人群之外。如果為精神疾病畫一個譜系,那麼抑鬱症在最左邊,精神分裂症在最右邊,雙相在中間。從左到右,越來越脫離社會。

交叉複雜的病情,其界線需要細緻的拿捏和準確的判斷,醫生如何做到?

姜濤一下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是個經驗主義論者,把看病說成是直覺。他說:「要積累經驗,你看的病人多了,心裡就把病人分成許多種類型;看到一個新病人,就能歸到某一類,結合其他相似患者的臨床經驗,就能形成基本準確的判斷。」

話雖如此說,一個臨床醫生,要從理論上升到經驗,從經驗再上升到直覺,談何容易!診斷之大義,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醫生和患者豈可不慎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