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外企財務總監,如今倆娃,失業……

我第一次接觸中年危機」這個名詞是在大學的專業課上,講人生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當時,我只是當成一個理論來掌握,畢竟要應付考試。

可是我沒有想到,不到10年的時間,我真正理解了什麼叫中年危機失業,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大,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

在上海,我被邀請參加一個活動分享,認識了一個姐姐Lisa。她目前正在找工作,我很詫異,她不像沒有工作的人。

她知道我是做微信公眾號的,聽說這個行業,比較賺錢,問我她可以做嗎?我第一感覺,她的狀態不太好,很著急。

活動結束后,我們去附近的咖啡廳喝咖啡,她給我講了她的故事。

Lisa曾是外企的財務總監,在外企能夠做到總監,個人素質肯定不差的,情商高,業務能力過關。怎麼可能失業呢?

Advertisements

原來,因國外的經濟環境影響,這幾年外企的崗位都在縮減,不少企業都在撤離。她之前生二胎把工作辭掉了,現在一時半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她就把目標放在了國內的創業公司,外企的財務制度都是很成熟了,很規範,自己能發揮得有限;而國內很多公司處於起步階段,有的準備上市,有的要融資,對財務的能力要求很高。

她所具備的能力根本不適用,只能讓她做財務主管,這意味著她要做基礎工作,並且薪水拿不到那麼多,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沒外企好。

我之前聽外企的一個朋友說,在外企待過的人,很難適應其他企業的工作了,太舒服,太安逸了,特別適合養老,可現在大環境改變了。

如果僅僅是這樣,Lisa也不會太焦慮,關鍵是她年輕的時候過得特別順,對家庭整個資產都沒有任何規劃。

Advertisements

他們家在市中區有一套40平的房子,當年,很多人建議她買房,可她不聽,她覺得以她的能力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

而現在的房價,真不是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了,她只能租房子,一個月房租1萬多。

還有,她家大寶上的國際學校,一年學費20多萬,畢竟身邊人都去讀國際學校了,可她沒想過那個和她一樣的同事,可能同時買了房子,現在正享受了房子的福利。

目前,她老公的收入勉強夠一家人的開銷,但是生了二寶,如果還是去讀國際學校,她就必須找到和原來收入差不多的工作,要不然家庭就面臨生活危機了。

在條件允許下,我們都願意生活維持在一個高標準,不委屈自己,不委屈孩子,但是一定要做好規劃,不能只看晴天,不管陰天下雨。

同樣,我在另一個活動中,碰到一個諾基亞出來的高管中年大叔李先生,一路北大本科研究生博士畢業,一畢業就去了諾基亞,非常順利,在那裡工作了十幾年,但誰都沒有想到諾基亞會倒閉。

倒閉時,李先生覺得公司那麼多人,清退要很久,估計輪到他的時候已經可以退休了,所以一直沒有做準備。

結果離職比他想象得要早,他變得很被動,出來不知道幹什麼,完全跟不上市場了。

離開諾基亞,經校友介紹,李先生去了一家國企工作,但是待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合適就出來了。

李先生倒沒有經濟壓力,在北京買了3套房子,父母條件也不錯,清退時也給了一筆錢。

他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很差,自我價值感變得很低,真的不知道做什麼了,天天無所事事,過不了多久,就沒有精氣神了。

現在,他出來參加一些學習,儘快適應現在的環境,在這之前,他是看不上這樣的學習的。

最近,我遇到幾個這樣的人,真的挺慘的,有大外企的驕傲,可是又沒有什麼實際可發揮的地方。

這樣的危機一直都有,就像當年我幾個做工人的親戚下崗一樣,市場變化太快,誰都沒有想到危機會降臨在自己頭上。

他們的故事都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年輕時很優秀,加入大外企,一路順風順水,最後企業不行了,自己也折了。

我記得一個姐姐說,當年復旦畢業時,成績好的,都被外企收割了,中不溜的成績才去華為。十年之後,在華為的人,哪怕網路上出現多次清退,但是真的事業發展很好。

就像劉先生的大哥,他在阿里上市之前加入公司,除了手裡的股票,年薪也已經非常高了。他北郵畢業的,很多同學都去了中移動、中聯通,過了10年差距就很大了。

有時候,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還有更重要的,我認為是規劃,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到底是積極的,還是被動的?

我們經常看到一句話,不要把平台的能力當成自己的,這些進入大外企優秀的人,並不是每一個都因為企業的危機而導致自己發生人生危機,有的說不準發現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那些生活出現危機的,都是太被動了,覺得有一個鐵飯碗,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工作態度基本上也是得過且過,絕不會想著創新之類的事情。

每當聽到這樣的故事,我都一方面惋惜,一方面提醒自己,要提前做好規劃,不能讓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

從去年開始,我就逐漸接觸很多理財規劃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到一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其實,我做得並不算好,關於投資,雖然我還在學習基金定投,但是已經購買意外和重疾等保險。

很多讀者後台留言,讓我寫一篇關於保險的文章,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需要購買的保險是不相同的。

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辦法,好的保險公司,太平,平安,以及線上的一些課程和保險公司,大家都可以諮詢一遍,看看他們的方案。

這個過程中,你就有自己的判斷了,在理財方面一定要自己認真學習一遍,這是一生要做的事情,千萬不能偷懶;如果自己不了解,即便別人推薦,也是一知半解,容易買錯產品。

這是家庭規劃,還有就是工作,不需要每天問自己,每個季度總結一下,自己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就拿做微信公眾號來說,我也沒有想著一勞永逸,這不慢慢地開始多平台發展,還孵化了一些垂直領域的號:比如青春財會人」(財會考試備考小鬧鐘,感興趣的考生可以關注下)。

快過元旦了,我去廣州、北京等地拜訪了很多比我做得好的同行,去取經,有些人不認識,找中間人牽線。

我就想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提前做好規劃,當方向變了,自己能夠及時做好調整,不想自己在安逸中一點點死掉。

其實,應對這個變化的世界,沒有好辦法,就是健身,學會理財,保持學習的勁頭,培養一些愛好等;這些看著很簡單的方法,真的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

不要太高估幾個月的變化,但也不能低估3-5年人與人拉開的差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