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學說(戀母情結),你知道多少?

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Thebe的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后約卡斯塔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主張的一種觀點。

弗洛伊德在神經病患者身上發現,對父母一方的強烈妒忌反映能夠產生足夠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能產生恐懼,對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產生永久性的困擾和影響。弗洛伊德1913年的《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展,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衝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 潛伏期、生殖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是生物性的本能衝動,而本能衝動中最核心的衝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的衝動。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會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男孩對母親的依戀導致他們將父親視為「情敵」,一方面他們因此憎恨自己的父親,一方面他們希望能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因為母親愛父親)。

出生三年之後小baby的erogenous zone是在性器官,處於肛門期。所以性器官的接觸會使他產生很多的愉悅感,而這個時期的主要照顧者一般是母親,會有一些性器官的接觸。這些接觸使baby得到很多的愉悅感,所以漸漸會有一種依戀母親的感覺。但是他會發現,母親似乎不是他一個人的,當父親在的時候,母親好像還是父親的,所以baby會不喜歡父親,想要獨佔母親。他會發現父親有陰莖而母親沒有,baby就會猜測說是不是因為母親做錯了什麼導致了陰莖被割掉。所以他會有一種閹割焦慮,這會加強他會於母親的依戀和對父親的仇視,他會一直想說如果父親死掉就好了,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害怕也可以獨佔母親,但是這些最終指向了性別角色認同。因為baby害怕自己會被閹割,所以會想說,那我去模仿爸爸的行為,我和他相像他大概就不會想要閹割我了,這就導致了男性baby對於性別角色的認同。當時由於同性戀的認知還沒有到太多,對於同性戀形成的原因很多人也會認為是缺乏一性父母。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