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典型模式:土地整治富了一方百姓

編者按:土地整治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要和題中應有之義。在「土地整治+」理念的引導下,各地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推動土地整治提擋升級,湧現出了「土地整治+精準扶貧」「土地整治+現代農業」「土地整治+新型城鎮化」「土地整治+村民自建」「土地整治+田園綜合體」等一批可總結、立得住、叫得響、可推廣的典型模式。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當「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時,該咋辦?寧夏回族自治區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在土地上下足功夫,給出了滿意的答案。

驅車行駛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白墩村的沙石路上,看到路兩旁綠油油的莊稼,寧夏國土開發整治管理局副局長方儉又想起了幾年前的場景:大風起,塵沙揚。

Advertisements

方儉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是2009年,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也就從這一年起,寧夏把土地整治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集中實施了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三大工程」,讓貧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一句「現在生活好得很」,讓記者不僅僅看到了當地農民臉上洋溢著的幸福和滿足,腦海中還時常湧現著土地整治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

不毛之地變綠洲

站在白墩村的項目基地,瞭望遠處,一片片平整的瓜地、玉米地,很難想象這裡曾是撂荒了13年的耕地。

白墩村是2000年由原固原市西吉縣23個鄉鎮搬遷組成的移民村,屬純漢族集居村。白墩村村民李存鋼是1998年搬過來的,他對剛搬來時的耕地狀況記憶猶新,「種過,但沒有收成。」李存鋼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Advertisements

白墩村支部書記南海龍向記者回憶,當地分別在2000年和2002年嘗試著把耕地利用起來,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以失敗告終。從2004年開始,白墩村約2325畝耕地便陸續撂荒。一晃,13年過去了。

今年,這一情況改變了。3月13日,紅寺堡區國土資源局組織實施了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016年度白墩村高效節水土地整治項目。

「兩個多月就完成了全部建設任務並投入使用。」方儉對項目的進展速度之快表示肯定。紅寺堡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吳克兵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該項目建設規模4693畝,其中新增耕地1614畝。

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將白墩村約1115畝的土地流轉給了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局部土地高差達5米左右,沒辦法規模化耕種。」該公司設計部主任劉鑫告訴記者。目前,白墩村通過項目平整土地220萬立方米。

車輛行駛途中,記者還看到了正在使用中的管道閥和蓄水池。據吳克兵介紹,白墩村通過項目埋設各類型號管道2701千米,修建了7萬立方米、10萬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而路兩邊的道路和防護林也是他們的功勞。

雖然加快了項目的建設進度,還是沒有趕上今年部分農作物的耕作時間。但放眼望去,這裡已經不再是一片荒地。

同是移民村的還有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與白墩村不同的是,這裡是回族集居地。走進廟廟湖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嶄新生態移民安居房格外引人注目,一塊塊平整的方田生長著各類特色作物。

有誰能想到這裡曾經是脆弱的沙漠化土地,幾年時間這裡就變成了綠洲。這得益於寧夏中南部地區35萬生態移民工程和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讓這裡變成「白牆灰瓦綠樹間,沙漠綠洲入畫來」的美麗鄉村。

土地整治對於寧夏,不同於其他。幾年前,方儉下基層評估土地整治項目時,各地對項目的渴求讓他記憶深刻。

「三大工程」齊頭並進

平羅縣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在採訪中,平羅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張立川多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到「三大項目」,即寧夏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

說起「三大工程」,還要回頭看看寧夏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據介紹,寧夏北部是引黃灌區,滔滔黃河斜灌其間,是全國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但由於地下水位高,鹽漬化嚴重;中部是乾旱帶,常年乾旱少雨,受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漠的三面夾擊,土地風蝕沙化嚴重;南部是山區,溝壑縱橫,生態脆弱,經濟社會發展落後。

根據區域的不同情況,寧夏採取了相應的土地整治措施。比如,寧夏與國土資源部於2009年5月聯合啟動寧夏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中央財政投資29.28億元,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和基本農田建設。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高級工程師張燕向記者回憶,這個項目應該是當時全國關於土地整治領域的三大項目之一。據悉,該項目也是寧夏自治區成立以來金額最大的涉農項目。

在「三大項目」的支撐下,平羅縣將土地整治項目資金與其他多部門資金有效結合,共建移民新區。「新增耕地21萬畝,安置中南部生態移民2.05萬人。」張立川介紹,2012年平羅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最受關注的是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因為該項目涉及的不僅有整地平田、修渠鋪路、栽植農田防護林,還包括農民思想觀念的引導和產業的培育。

針對社會普遍詬病的異地搬遷扶貧方式存在「重基礎設施、輕產業」的情況,平羅縣進行土地整治后,通過村集體合作社將土地以195元/畝的價格流轉給企業,農民得到一部分收入;農民再給企業打工,又得到一部分收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給移民分配人均1畝的耕地,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家的地在哪。張立川認為,企業的進駐,不僅改變了當地原始粗放的種植模式,同時吸納了當地移民前來打工,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收益。

據測算,寧夏土地整治「三大工程」惠及全區200多萬農民。「項目區農民因糧食、蔬菜和經濟作物以及土地流轉、參與工程建設等人均年純收入增加近千元。」方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方儉看來,土地整治有力地支持了寧夏沿黃經濟區發展和扶貧攻堅兩大戰略的實施,使人口和產業向沿黃地區聚集,南部搬出區生態逐步恢復,保證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移民們過上了好生活

對於民族地區來說,團結與和諧至關重要。記者在調研期間發現,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的移民搬遷創造了基礎條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團結與和諧富裕。

採訪時,李存鋼剛從地里回來。還未等記者詳細詢問,他直接來了一句「現在生活好得很」,對目前生活的滿足充分體現在李存鋼的話語里和表情上。

紅寺堡區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紅寺堡區副區長馬金鑫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該區約有23萬人口,其中回族人口佔60%左右。「目前來看,發展節水農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馬金鑫說。

據介紹,目前紅寺堡區在白墩村實施的高效節水項目已完成全部建設任務,並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基地」的形式進行了土地流轉。

站在項目平面布置圖旁,吳克兵詳細介紹了高效節水示範試驗園的整體規劃。在他看來,這裡作物類型齊全、灌溉形式多樣,可作為紅寺堡區乃至寧夏中部乾旱帶的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研究、試驗區。

在馬金鑫看來,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多重效益。其中就包括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不僅有土地流轉費用,還有務工收入。

家住白墩村的王永強家共4口人,妻子在企業打工,每年工作8個月,每天收入80元,加上4畝土地的流轉費用,一年可收入14600元,而這還不含王永強及其孩子打工收入。

根據南海龍介紹,白墩村人均花銷約250元/月。「與搬遷過來之前相比,生活好多了,還能有些存錢。」南海龍說。

土地整治項目也給平羅縣農民帶來了實惠。張立川介紹,項目區農民每年從耕地增加收入4515元,而項目實施后,土地得到流轉,項目區通過引入科技農業示範園,使移民每人每年勞務收入增加1.26萬元左右。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平羅縣生態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元,同比增加253元,增長8.8%,增速較上年同期高1.3個百分點,較同期全縣農村居民高0.5個百分點。

不僅僅紅寺堡區和平羅縣,寧夏以土地整治為抓手進行精準扶貧的綜合效益正在顯現。據悉,「十三五」期間,寧夏土地整治的重點是以水土綜合整治為主要方向,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因地制宜開發宜耕後備土地資源,支持生態移民,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圍繞這一目標,今年我區土地整治項目在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同時,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助力脫貧攻堅大任。」方儉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