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也有大小之分?感冒就屬於小傷寒!

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分,「傷寒」這個名詞也有大小之別。我們平常所說的感冒,屬於其中的「小傷寒」,而大傷寒又是什麼呢?大小傷寒各自的定義、表現和治法又應如何理解。且看傅延齡教授解釋的兩個名詞——「小傷寒」「大傷寒」。


小傷寒,病證名。指四時偶感寒氣,或貪涼冒風,邪氣但襲皮毛,不入於經絡的病證。俗稱「冒寒」。此名出現於俞根初《通俗傷寒論》。之所以稱「小傷寒」,一以表明此病證多輕淺,不同於「大傷寒」或稱「正傷寒」;一以表明它畢竟為傷寒,也有可能發展成大病。就臨床表現而言,小傷寒多見膚肌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身不發熱。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潤。左脈弦緩,右脈浮。此病一般沒有傳變。治則是辛散輕揚,疏達皮毛。可用蔥白香豉湯(鮮蔥白5枚,切碎,淡豆豉9g、鮮生薑3g)水煎,取汁一碗,溫服,覆被而卧。俄頃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膩數日。亦可用程鍾齡止嗽散(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24g,陳皮12g,甘草9g,共研細末),每用三錢(6g)開水送服。或於臨卧時用姜、蔥湯送下,效果甚佳。夜晚睡前服尤好。一般一服即愈,最多兩三服必愈。

Advertisements

大傷寒,病證名。又名「正傷寒」,名出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大傷寒是人體感受寒邪、邪氣深入經絡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病證。大傷寒與小傷寒是相對而言的,大傷寒病變深重,每多傳變,而小傷寒則病變輕淺,但在皮毛,一般沒有傳變(參見「小傷寒」條)。大傷寒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冬季較多見,這是因為立冬之後,寒氣凜冽,易傷於人。人體感受寒邪往往由於防禦不慎,如露身用力而著寒、脫穿衣服而著寒、汗出當風而著寒或睡卧傍風而著寒。其病初起多在太陽經脈,症見頭痛身熱、惡寒惡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無汗而喘、胸痞噁心。舌多薄苔而潤,脈多浮緊有力,或左脈浮緊、右脈浮滑。治療方法當用辛溫發汗,使周身汗出至足為度。《通俗傷寒論》出方為蘇羌達表湯(蘇葉、防風、杏仁、羌活、白芷、橘紅、生薑、浙苓皮)。若患者為婦女,則宜用香蘇蔥豉湯(制香附、新會皮、鮮蔥白、紫蘇、甘草、淡豆豉)理氣發汗。若患者為小兒,則可選用蔥豉荷米煎(鮮蔥白、淡豆豉、蘇薄荷、生粳米)以和中發汗。這些都是太陽經表證標病。若發汗不徹,以致表寒雖散而水郁在里,膀胱氣化不利,出現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數淋漓,舌苔純白而厚,左脈弦滯,右脈弦滑,這是經邪傳腑、太陽之本膀胱蓄水證,治當化氣利水,可用五苓散治之,亦可從《通俗傷寒論》用苓術二陳煎(帶皮苓、淡乾薑、廣皮、澤瀉、姜半夏、豬苓、炙甘草)。

Advertisements

大傷寒每多傳變,其傳變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火化、水化和水火合化。從火化者,多少陽相火證、陽明燥實證、厥陰風熱證;從水化者,每多陽明水結證、太陰寒濕證、少陰虛寒證;水火合化者每多太陰濕熱證、少陰厥陰寒熱錯雜證,各以法治之。

好書推薦:

《傷寒論》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它的方劑、診法、辨證方法都極有效驗,得到了後世醫家的一致讚譽,人們稱它是「活人之書」,並對它進行不厭其煩的研究。本書在《傷寒論研究大辭典》的基礎上作了修訂,一、增補詞條。二、修改內容,包括學術內容、傷寒人物信息、機構名稱等。三、文字校對。 (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新修傷寒論研究大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傅延齡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