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梳子

1、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6000年前的象牙梳

2、戰國骨質梳子 長7.4厘米 寬5.2厘米 傳出自山東地區

3、山東新泰東周貴族墓出土的雙虎形梳篦

西安•呼嘯

本文以陝西歷史博物館新徵集的古代梳篦入手,結合考古資料,綜述了梳篦的演變歷程及其特色。

古人無故不剃髮,《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樣的傳統延續了千餘年,甚至在滿清入關之後,為了反抗剃髮的命令,許多人不惜拋頭捐軀,可以看出古人對頭髮的重視程度。也正是因為這種重視,歷代均製作了大量梳理頭髮的梳篦。

自古以來人們對用來梳理頭髮的梳子主要有三種稱呼,即「梳」「篦」「櫛」(zhì)。《釋名•釋首飾》曰:「梳,言其齒疏也。……篦,言其齒細相比也。」又《說文解字》云:「櫛,梳篦之總名也,從木節聲。」它們的材質或普通或名貴,工藝或簡單或精湛,均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側面去一窺那些逝去了的歲月與消散了的風流。

Advertisements

早期實用性強的梳篦

從現有的考古發掘資料看,在距今6000餘年的馬家浜文化遺存中就發現了由象牙製作的最早的梳子(圖1)。這種年代較早的梳子大都呈豎式長方形,有4~5枚長而粗的齒。考古學者王仁湘先生認為這種最初的梳子是人們基於梳理、固定頭髮的需要,模仿人的手而製作出來的。

直到戰國時期,梳篦依然延續著新石器時代以來豎長方形的造型,而變化主要體現在製作材質的不斷豐富、梳背雕鏤的更趨精美以及梳齒的日益細密上。2004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徵集到一件造型別緻的骨質梳篦(圖2),由梳背與梳齒兩部分組成,梳背雕刻頭相背、身相連的雙龍形象,梳背下端與梳齒上端均有鑽孔,可能由榫卯方式連接,梳齒雕刻細密,工藝精湛。據送交者稱,這件梳篦是他在山東地區發現的。類似的骨質梳篦目前僅出現在魯中地區。2003年,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山東新泰周家莊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貴族墓葬,在第13號墓中發現了一把骨質的雙虎形梳篦(圖3)。這件雙虎形梳篦與上述徵集的雙龍形梳篦,不論材質、造型還是製作工藝均如出一轍。從13號墓的墓葬結構、出土器物等判斷,其時代應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晚期。而在此之前,在對山東章丘甲組第57號墓(戰國早期)的發掘中也曾出土一件類似的雙虎形梳篦。由此可以確認,陝西歷史博物館所徵集的雙龍形梳篦亦應是戰國早中期魯中地區的產物。

Advertisements

4、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的木梳篦

及至秦漢時期,特別是漢代貴族在文化上大量吸收了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梳篦的造型也基本以楚式風格為主,呈現出回歸簡約的風貌。其造型多為半圓梳背與細密梳齒結合形成的豎長馬蹄形。如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木梳篦(圖4),梳背為半圓形,梳背與梳齒間飾四道弦紋,梳齒細密且平整,通體髹紅漆,造型簡潔規整。它與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以及湖北雲夢睡虎地秦代楚人墓葬中所出木梳的氣息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更具裝飾效果的魏晉梳篦

梳篦的豎長馬蹄形風格延續長達400餘年。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為了取得更好的裝飾效果,開始將頭部髮髻日漸梳高,或使用各種形態的高聳的義髻。《北齊書》中就曾記載,齊後主時期,后妃們剔去自己的部分頭髮,而戴梳成飛鳥狀的義髻,還使得民間也大量跟風效仿。這時梳篦用於固定與美化髮髻的作用日益加強,導致這一時期梳篦的形制開始發生了變化。

5、咸陽十六國墓出土女俑腦後插木梳,用以固定發冠

5、咸陽十六國墓出土女俑腦後插木梳,用以固定發冠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6、南昌火車站出土的東晉木梳

2001年在陝西咸陽平陵鄉發掘了一座十六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粉彩女侍俑與女樂俑,這些女俑均頭戴黑色蝶狀發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女俑的腦後插著一個木梳(圖5)。雖然無法分辨其所戴黑色蝶形發冠是以真發梳成還是義髻,但可以明顯看出是用木梳來對發冠進行固定的。如果我們再對比1999年江西南昌火車站東晉墓出土的木梳(圖6),就能發現這一時期梳篦在形制上發生的變化,梳背漸趨寬扁,梳齒略微稀疏,整體從豎長馬蹄形變成了寬扁的馬蹄形。

趨於精緻的隋唐梳篦

魏晉南北朝時期新形成的寬扁馬蹄形梳篦大都較為樸素,在梳背部分的大量留白,正好為隋唐時期的能工巧匠進行裝飾預留了空間。

7、唐雲頭形骨梳(正面) 長8.8厘米

2006年,一件精緻的唐代骨質梳篦(圖7)被送交至陝西歷史博物館。這件梳篦僅存梳背,梳齒已經不存。其作雲頭型,正面以水波紋為底,中心浮雕闊葉牡丹花,背面亦以水波紋為地,中心刻方勝圖案。牡丹代表了富貴,而方勝則因其同心相合的造型寓意男女心意相通,愛情久長。人們在這件梳篦上寄託了白頭偕老、長享富貴的美好願望。

8、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畫女 供養人像頭部及所插梳子

此外,2000年陝西歷史博物館曾徵集到一件出土自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唐墓的琉璃制梳背,表面刻有團花,惜侵蝕較為嚴重。從現有館藏梳篦的情況看,唐代製作梳篦的材質相當豐富,除了以上介紹的骨質、琉璃質外,還有金質、玉質等。另外,從五代女詩人花蕊夫人「斜插銀篦慢裹頭」的詩句中可知,當時還有銀質的梳篦。這一時期的梳篦不但材質眾多,而且在使用上往往在髮髻部分插得滿滿當當。比如敦煌榆林窟女供養人像頭部滿插的發梳(圖8),就很好地向我們闡釋了唐代詩人元稹《恨妝成》中「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的詩句。

總的來說,唐代梳篦在延續魏晉以來的基本形制的同時,豐富了製作梳篦的材質種類,進一步強化了梳篦特別是梳背部分的裝飾作用。

樸素的宋元梳篦

北宋時期,以朱熹為首的士人對唐人思想上的過度開放、自由與奢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自此,在唐代較為常見的風格各異的女性裝扮漸趨統一,女性的裝扮在很多方面發生了改變。對於梳篦來說,「滿頭行小梳」的插梳風氣不複流行,梳篦的形制也因此再次發生了改變。

9、宋描金骨梳一對 長10厘米 寬4.3厘米

10、南京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墓出土玉梳篦

2010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又徵集到一對描金骨梳篦,為半圓形,梳背部分鏤空雕刻花草紋飾,殘留有描金裝飾,其中一件的齒部有殘損(圖9)。這對梳篦初看從風格上仍有唐之遺風,但其造型則與唐代梳子已相差很大。唐代梳篦為寬扁馬蹄形,梳背與梳齒上下相接,而這件梳篦整體為半圓形,梳背與梳齒部分均為半月牙形,梳背將梳齒完全包裹住。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在南京市郊江寧鎮發掘了一座大型裝飾結構墓葬,據墓葬出土的銘文磚顯示,墓主下葬於大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玉梳篦(圖10),這件玉梳篦與上述描金骨梳篦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風格均非常接近,因此亦應為宋代之物。通過與唐代梳篦的比較可以看出,宋代梳篦的形制由寬扁馬蹄形變為半圓形,梳背變窄,梳背與梳齒均變為月牙狀,且梳背與梳齒的連接形式由上下相連變為梳背半包梳齒;裝飾風格上部分延續了唐代對梳背部分的精雕細琢,但總體風格上漸趨淡雅樸素。

10、南京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墓出土玉梳篦

11、元包金木梳篦 長8.3厘米 寬3.8厘米

元代是馬背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其簡潔質樸、不事雕琢的草原性格也體現在梳篦的製作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時代氣息與民族風格。2010年10月,陝西歷史博物館徵集到西安南郊鳳棲原出土的一件包金木梳篦(圖11),長8.3厘米,寬3.8厘米,半圓形,梳背窄薄,外包以金箔,造型非常簡潔。1994年河北石家莊后太保村發掘了一批元代墓葬,其中第二號墓中發現一件金梳背,呈拱形,由金包制而成,內側有鑲嵌梳體的卡槽。此外,1982年山東嘉祥縣曾發掘一座元代紀年墓葬,墓主曹元用在《元史》中有傳,卒於元文宗天歷三年(1330年),在其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包金木梳篦,其形制、工藝均與西安鳳棲原出土的包金木梳篦基本相同。

細膩完備的清代梳篦

12、清宮中使用的什錦梳篦

明清時期。梳篦有了長足發展,各種材質、造型、裝飾技法均趨於完備,這從故宮所藏清皇室使用的琳琅滿目的什錦梳篦即可見一斑(圖12)。扁長的拱形梳用來大面積疏通頭髮,中型的月牙梳用以梳理兩邊及燕尾,梳理髮梢及鬢髮時則用八字形小梳,梳齒極細密的兩面梳則可以用來篦去頭皮污垢,眾多梳篦各司其職。

來源收藏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