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機構應對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SWOT分析

作者:南湖互聯網金融學院 呂雯、李雪婷

更多Fintech百篇系列研究,盡在南湖互聯網金融學院官方微信號(NIFIReview)

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崛起,對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了一定衝擊,本文從傳統金融機構視角,運用SWOT分析方法,綜合分析了傳統金融機構相對於金融科技初創企業而言具有的內部優勢、劣勢及外部機會、威脅,為制定應對策略提供參考。

一、內部優勢

(一)政策支持

傳統金融機構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享有國家政策支持。傳統金融機構的政策優勢主要體現在經營牌照優勢上,傳統金融機構自成立就嚴格受國家法律制度的認可和監督,並設定極高的行業准入門檻,因此相比新興挑戰者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具有牌照優勢。

(二)實力雄厚、信譽好

Advertisements

傳統金融機構具備金融科技研發創新和取得競爭優勢的先決條件,就是雄厚的資本和資產實力。具不完全數據統計,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的市場份額,包括資產規模、交易規模、資金規模及數量和覆蓋面都佔有絕對優勢,完善的經營網路,齊全的金融業務,這是任何一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都無法比擬的;其次,傳統金融機構成立時間長,且國家對其審批非常嚴格,歷經金融危機的考驗。因此,與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譽度和安全性更高,更具認知度和忠誠度。

(三)客戶資源豐富

客戶資源是金融業的立身之本、行業機構發展和競爭的有力武器。傳統金融機構經過長期的發展運營和渠道拓展,積累了各層次的個人和企業客戶資源。而且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戰略、利益協調機制和關係定價等策略,與客戶建立和維持長期而全面的關係。而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品牌知名度有限,產品競爭激烈,客群定位更多在技術優勢凸顯的長尾用戶上,客戶類別有限導致客戶互補性較弱,對平台流動性管理要求提高。

Advertisements

(四)風險控制體系健全

傳統金融機構一方面面對日趨嚴格的外部監管和日益激烈的同業競爭,為維護自身優勢地位,引入先進的風控理念和風控技術,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組織架構,不斷強化自身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在保持業務發展、結構優化和盈利增長的同時,堅持審慎風險管理原則,確保客戶資金安全和資產優良,在實現風險、資本和業務協同發展中實踐並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和控制經驗。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監管還處於比較空白的

狀態,在風險管理和控制方面無論是理念、技術還是人才等方面都遜於傳統金融機構,還有待加強和完善。

(五)金融專業人才儲備

當下,在金融產品很容易被快速克隆,硬體設施已不能成為競爭砝碼的背景下,軟實力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競爭的著力點。傳統金融機構聚焦人才的培養,不僅包括熟知金融運行規律的金融人員,還包括風險管控人員、技術開發人員等,以此來獲取持久的競爭力。而對於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引入架構完整的專業金融人才團隊,成本高昂且穩定性差,成為當下金融初創企業業務拓展面臨的掣肘。

二、內部劣勢

(一)新技術運用能力不足

傳統金融機構雖然經過多年的運營和發展,已具備強大的電子支付、清算和結算系統,完善的金融業務處理能力、安全認證、安全處理等技術。但由於基礎設施系統龐大、維護成本昂貴,加之信息化重視程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而且出於機構內部利益平衡考慮、新技術的監管和風險的擔心等問題,往往會對新技術的運用報以謹慎和懷疑的態度,反映遲緩和被動,在新技術的運用上難免顯得捉襟見肘。

(二)產品設計缺乏創新

傳統金融機構秉持以金融產品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多數金融產品的開發中,並沒有將客戶放在中心地位,沒有針對性的對客戶的消費習慣、交易信息及消費需求等進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與分析,因此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營銷缺乏創新和特色,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和關注不足。

(三)業務流程繁瑣

傳統金融機構給客戶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貴、繁、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歷史路徑及組織形態的過分依賴,對風險的過度把握及細節的追求,從而忽略了機構服務質量、效率及客戶體驗。以銀行信貸為例,銀行的信貸流程一般是:借款申請、貸前調查、風險評估、逐級審批、合同簽訂、貸款發放,流程環節多且複雜,審批流程時間也較長。而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貸款藉助於互聯網或移動設備等設施,借貸過程簡單很多,客戶通過滑鼠一鍵點擊就可完成審批流程,便捷又高效。

三、外部機會

(一)數字化身份系統的建設契機

身份是一切經濟活動得以進行的關鍵。當前,隨著社會的互聯網化和網路化不斷外延,數字化身份以一種抽象的方式實現對多樣化信息的超越,降低交易成本,打破交易時空的界限,促使交易更加自由化和安全化,提高交易發生的頻率,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但是目前的數字身份系統是一個全球痛點問題,只局限在探索階段,數字化身份系統的滯后嚴重製約了高效的、安全的、基於數字的金融科技產品的發展和傳遞步伐。傳統金融機構具備引領數字化身份建設的先發優勢,多年的業務經營積累了海量的用戶信息,完善的業務操作和數據使用監管原則,交易中介轉變身份中介的可行性優勢,信息和資產存儲深得消費者信任等方面都可使其在與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數字化能力競爭中拔得頭籌。

(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大數據技術發展有助於傳統金融機構實現精準營銷和降低風險。海量的互聯網行為數據能夠提供用戶的喜好、未來購買意向以及購買動機等真實信息,通過挖掘分析網路行為數據,不僅能夠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快速洞悉用戶購買產品的真實想法,還能發掘影響用戶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機構能夠及時為用戶推送符合其購買意願的個性化產品,提升產品營銷的精準度,縮短產品營銷周期,提高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其次,傳統金融機構藉助大數據技術對金融行業積澱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不僅考慮用戶相關業務的歷史數據,還會將多個與業務相關的弱變數加入風控模型,例如,將用戶水電費的繳納情況納入大數據風控模型中,從而更加細緻準確地判斷用戶的信用情況,能夠有效降低信用評估、產品研發、機構運營和決策制定等環節的金融風險,大幅降低金融行業的風險損失。

(三)合作共贏的發展機會

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為客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客戶的消費模式及消費偏好習慣都發生著根本的改變,客戶不再滿足於標準化的金融產品,更加青睞於差異化、個性化且快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迅猛發展,為傳統金融機構帶來了「鯰魚效應」,倒逼著傳統金融機構在業務層面通過收購、與初創企業戰略合作合資的模式開展合作,在資本層面通過投資、孵化加速初創企業舉措積極實現戰略轉型。

四、外部挑戰

(一)金融中介角色弱化

在過去的金融市場上,傳統金融機構是資金流、信息流和客戶流的中樞,但隨著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傳統金融機構的中介角色有逐漸弱化的趨勢,「金融脫媒」越來越深化。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脫媒」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客戶不再依賴傳統金融機構中介的間接融資,而是依託互聯網平台進行直接融資,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匹配,形成資金脫媒;二是數據挖掘技術和智能搜索引擎掌握海量客戶信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機會,實現信息脫媒;三是客戶不直接與傳統金融機構接觸,而是通過第三方平台開展金融交易,傳統金融機構的客戶忠誠度受到挑戰,造成客戶關係脫媒。

(二)收入來源受到威脅

傳統金融機構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存貸利息差收入,另一方面是手續費及交易傭金收入。隨著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業務範圍的不斷延伸,特別是網路借貸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理財銷售平台的崛起,傳統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和中間業務逐漸被替代,越來越多的客戶資源和市場份額被搶佔,兩部分的收入受到蠶食,傳統金融機構的收入來源和盈利能力受到挑戰。

(三)經營模式受到衝擊

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受到的衝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著根本改變,個性化、差異化和場景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受青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減少了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傳統服務的依賴。二是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應對個人消費者、中小企業及其他未被金融服務覆蓋的客戶群體的風險分散化和多樣化的挑戰。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在這兩方面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傳統金融機構要順應Fintech發展趨勢,對重構金融業態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物理網點的替代上,要認識到Fintech不僅僅是一種科技賦能,而是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后帶來的商業模式的徹底變革。

---------------------------------

「南湖互聯網金融評論」是南湖互聯網金融學院的官方微信,發布最新互聯網金融研究成果和活動信息,內容以原創為主。

學院微信:NIFIReview

學院網站:www.nifi.org.cn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NIFI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