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腔鬆弛原因大調查

女性的骨盆是由左右兩側及正前方的骨盆骨,加上後面的薦骨組合而成。骨盆連接脊椎和下肢,為一沒有底部的「缽」狀構造,內有膀胱、卵巢、子宮、直腸等器官。骨盆底則是由許多肌肉群及一些筋膜、韌帶來支撐的構造,主要作用為固定及支撐子宮、陰道、膀胱、尿道、直腸、肛門等器官,以維持他們正常的位置及功能。

扣除掉卧躺的時候,子宮、膀胱等器官一直承受著來自腹腔的壓力,舉凡像是走路、運動、咳嗽、大笑時都會使腹壓上升,進而將骨盆腔內的器官往外推,或多或少會造成骨盆腔鬆弛。但只要一躺下來,壓力相對就減除了。

不過這些活動對骨盆腔的影響,都遠不及懷孕、生產帶來的傷害。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賴宗炫表示,先天骨盆肌肉較弱、生產胎次越多、生產時用力不當、胎兒過大、外科器械介入、缺乏產後骨盆運動都可能加重骨盆腔鬆弛的問題。以下就個別原因討論:

個別差異情形

包括種族的差異,如白人因骨盆腔鬆弛而導致子宮脫垂的機率就比亞裔、非裔婦女來得高。及先天體質的差異,有些人先天骨盆底肌肉就不是很強韌,生產時骨盆容易受傷。但也有生產多次的婦女卻擁有完整的骨盆腔底。其他原因如過度肥胖、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也都會影響骨盆腔鬆弛的發生率。

懷孕母體變化

懷孕初期子宮在骨盆腔裡面,自然有某種程度會壓迫到骨盆肌肉群及韌帶。3個月以後,子宮突出骨盆腔,壓迫略微減輕。故在懷孕中期時也可進行部分活動或旅遊,前、後期則較不合適。待36周后,胎兒頭部會卡到骨盆腔,再度加重壓迫的程度,且因為膀胱也受到擠壓的關係,孕婦容易有頻尿的現象。是以我們知道在懷孕前、後期對骨盆腔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產程進展大不同

比起懷孕,產程進展的狀況對骨盆腔的傷害又更大了。生產的時間及胎次、胎兒大小,是否有外科器械介入、及媽媽的骨盆腔的形狀等,這都會影響產程進展,而產程不當用力更是造成骨盆腔傷害的主要因素。產程越是順利,相對骨盆腔受傷的程度較輕。但每位產婦狀況不同,因而會有很多個別差異。

待產時,子宮頸慢慢打開,胎兒隨著子宮收縮慢慢下降,過程中必然會拉扯周邊肌肉及筋膜。而在進入第二產程后,子宮頸全開,子宮持續收縮以將胎兒娩出,這時若是用力不當的話,將會對骨盆腔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需由醫師在旁仔細評估,且適度引導產婦用力,盡量讓產程在順其自然的狀態下結束。

在懷孕後期,骨盆會有水腫、關節較為軟化的情形,這是人體的自然變化,好因應骨盆在生產時比較能被撐開,讓胎兒順利娩出。是以產後在骨盆關節都被撐開,筋膜、韌帶也被拉扯擴張,而彈性、張力尚未恢復前,容易有頻尿、尿解不幹凈等情形,部分神經性的傷害則會導致尿解不出來、甚至是大便失禁等。如能修養得宜,這些現象在自然恢復的過程里都會慢慢消失,但也有20﹪的女性骨盆受傷會留下終身後遺症。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