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拳的前世今生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佔中央,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手也難防。」偶然看到這幾句拳經歌訣,想起電影《一代宗師》中霸道的形意拳。

形意拳這一拳種在中國武術文化的歷史傳承中,一直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三大內家拳術。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關於形意拳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影響較大的有兩種說法:

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創。

李劍秋先生編著的《形意拳初步》書中,曾援引清乾隆十五年戴龍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譜》序言說:「余嘗擬論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極,見岳武穆王拳譜,意即純之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誠…王(即岳飛)當童子之時,受業於師,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獨姬公,名際可,字隆峰。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后授於曹繼武先生於秋蒲先生習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因此,後人均以此為據。由於岳飛是我國歷代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飛之名有利於形意拳的廣泛傳播,亦合形意拳強種強國之宗旨。因此這種說法極易被廣大武術家所接受,輾轉流傳至今。

Advertisements

《心意六合拳譜》序言中還提到了另一位形意拳宗師,他就是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后得岳武穆拳譜,后以岳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姬際可與李洛能

另外一種為流傳說法:即形意拳創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孫祿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學》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兩書中均持有此觀點。書中說:「自達摩高僧來中國傳教九年,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後人慕名來,為紀念達摩傳教精神,曾有詩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傳著「心意拳術」,亦稱「心意把」。而形意創即為「心意六合拳」。據黃新銘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證:「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勢,十二種變化。這與文獻中記載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後各六勢是一致的。故先輩們以此著書立說,廣為流傳。

Advertisements

在武俠小說中,都生活著一批高深莫測、出神入化的武林高手,他們個個武功高強卻又深藏不露,常救國救民於危難之中但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

在真實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也向來不乏真正的熱血男兒,他們快義恩仇、行俠仗義,抗擊列強於危難,救國圖存於水火,譜寫出一曲曲慷慨壯歌。尚雲祥,就是眾多真正武林俠客之一。

尚派形意創始人尚雲祥先生

尚雲祥,山東樂陵人,生於1864年,是尚派形意拳創始人。他自幼喜好拳術,一生以博擊打鬥見長。他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及實戰武功名震武林。他精通百家,卻專攻形意,師從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蒙承傾囊相授,逐之冠以群英,后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雲深先生厚愛,親傳衣缽,深得形意真諦,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與師爺郭雲深被人並稱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后又兩次西去山西與山西形意同仁進行交融,形成了帶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尚派形意拳。

尚雲祥曾被清朝大內總管李蓮英聘請護院,並主持李存義在北京的沛城鏢局,保定的萬通鏢局主持鏢局,並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與李存義在天津抵抗八國聯軍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日寇入侵中國,當時駐守北平的二十九軍聘請尚雲詳擔任武術教官,教授駐軍官兵操練大刀,並成立大刀隊與日寇作戰,當時流行的大刀進行曲就是稱讚二十九軍大刀隊的。

29軍官士兵聯繫形意刀

尚雲祥精通百家,卻專攻形意,得師於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蒙承傾囊相授,逐之冠以群英,后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雲深先生厚愛,親傳衣缽,深得形意真諦,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與師爺郭雲深被人並稱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后又兩次西去山西與山西形意同仁進行交融,形成了帶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學于山西又不同於山西的尚派形意拳。

尚派形意在形意拳的五形拳基礎之上,做了許多改進。鷹拙,是尚雲祥先生獨創的一個典例,鷹拙就是模仿鷹與熊(熊也叫作拙)的動作的演示,前拳前鑽類似熊的一擊,后掌下劈類似鷹的一撲,也稱為鷹熊合練。此外,尚雲祥還對劈拳、崩拳、炮拳和橫拳進行許多改革與改進,使尚派形意拳與原先的練法相比,既靈活又迅猛,兼具防守與進攻。他對自己所學的形意拳進行消化改革,使自己特有的特點與風格與高超的技藝獨步武林。

現年67歲的梅殿修老師,師從另一位尚派形意拳泰斗韓伯言,韓伯言為尚雲祥先生的得意門生。梅殿修老師習拳已有50多年。談到中華武術和尚派形意的傳承與發展,梅老師感慨頗多。文革之後,尚派形意在山東經歷了一段低谷時期,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的現象。老一輩的武學大師相繼離世,年輕人又都忙於生計,不能潛心研習拳法,致使尚派形意在本地的聲望日漸衰弱。

梅殿修老師練習炮拳

韓伯言先生去世之後,梅老師在濟南挑起了傳播與發展尚派形意的重擔。在他的努力之下濟南尚派形意有了長足的發展。他聯合幾個師兄弟成立了濟南尚派形意拳研究學會,並開始授拳收徒,短短七八年的時間,梅老師就在濟南拉起了一支上場能表演、下場能教拳的尚派形意隊伍,濟南尚派形意不斷壯大而他的弟子也已發展到三十人左右。2012年尚派形意被濟南市政府授予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殿修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濟南市的尚派形意傳承人。2015年梅殿修推出了他的《尚派形意拳》一書,使尚派形意在全國更好地傳播與發揚。

梅殿修老師練習大槍

除了以上的代表人物外,在瀋陽還有尚雲祥的弟子辛建候所傳的一支,另外在山東的青島、煙台及萊州等地,還有尚雲祥的弟子高摶久、楊相籬傳授的尚派形意拳在發展。除了在中國北部地區尚派形意在發展外,在我國的浙江、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尚派形意在發展,經過李宏、蘇立志、梅殿修等人的努力,他們也將尚派形意傳播到了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地,尚派形意在中國及世界各地都在健康發展,不斷的擴大影響,使這一民族瑰寶更加弘揚光大。

在這個更多人喜歡唱歌吃飯、跑步打球等健身娛樂的年代里,我個人更鐘愛於中國傳統武術,因為它有它的文化性與歷史情懷。

武術是一種運動,要享受它。它也不像傳說那般高不可攀,無論你揮舞的球拍,是彩帶,是短棍,還是太刀,都應在自己的每一個動作中感受自我、體驗超越。

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視記官方微信號china_sight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