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鷹之翼,光彩壯麗的波蘭翼騎兵

令人膽寒的翼騎兵的每次衝擊,常常能把十倍於己的敵手打得一敗塗地。

——亨利克•顯克維支《火與劍》

「這種舉世無雙的騎兵的莊嚴和與美麗是無需贅述的;對他們的裝備……的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獨特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他們的魅力與光彩壯麗。」

——義大利外交官眼中的翼騎兵

在歐洲歷史上,波蘭曾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16世紀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雄踞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遼闊的平原之上,而提到波蘭立陶宛聯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波蘭翼騎兵了。傳說中,這是一隻戰鬥力無比強悍的軍隊,不僅能夠以少勝多,甚至能夠攻破敵人的步兵長槍方陣。而這支軍隊明亮的盔甲和極富特點的翼飾,更是為他們增添了無數傳奇色彩,乃至成為波蘭民族尚武精神的象徵。

Advertisements

斯特凡•巴托雷國王,翼騎兵的真正創立者。

作為一個斯拉夫國家,波蘭的早期歷史和其他國家中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一方面,波蘭的宗教傳統是信奉天主教,因此在文化上更加親近西歐;另一方面,波蘭不缺乏來自歐洲以外的影響。在波蘭的諸多鄰國中,除了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還保持著天主教的信仰,普魯士公國和瑞典王國已經改宗新教,東邊正在崛起的沙皇俄國,以及在國內叛服不定、不服約束的哥薩克,主要是東正教的信徒,至於克里米亞韃靼人和奧斯曼人,則信奉伊斯蘭教。身處四戰之地,又同時能夠受到東方和西方的雙重影響,使得波蘭的軍隊既受到西歐的影響,也帶有東方的印記,更有其自身發展的種種特殊之處。翼騎兵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同時,翼騎兵也在和四方強敵的交戰中,成為了一支威震歐洲,至今仍然被當成是波蘭武勛象徵的軍隊。

Advertisements

按照波蘭人的記錄,總結出翼騎兵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獲得的十次重大勝利:

1572年,在摩爾達維亞(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的屬國),400名波蘭騎兵擊敗了1000名精銳的土耳其得利(Deli)騎兵;

1577年,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附近的盧別紹夫(Lubieszów),翼騎兵6次突破城市民兵——其中不乏日耳曼長槍兵——駐守的陣地;

1581年,在莫吉廖夫(今白俄羅斯,當時屬立陶宛),200名翼騎兵在7個小時內擊敗3萬名正在城郊準備圍攻該城的俄羅斯-韃靼騎兵聯軍,並迫使聯軍退走。翼騎兵中無人陣亡;

1605年,在基爾霍姆(Kircholm,今拉脫維亞薩拉斯皮爾斯),翼騎兵3次衝鋒后突破瑞典長槍步兵方陣;

1610年,在克武欣(即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克盧希諾),翼騎兵7次衝鋒后突破俄羅斯-瑞典聯軍的陣地,聯軍中包括瑞典長矛步兵方陣。

1621年,在霍奇姆(今烏克蘭切爾諾夫策州霍丁),9月7日,600名波蘭翼騎兵打垮了奧斯曼土耳其軍1萬人。

1629年,在特日齊安納(今波蘭羅茲省),波蘭翼騎兵兩次衝破「北方雄獅」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典步兵方陣;

1660年,在庫季什策(今烏克蘭利沃夫州庫季謝),波蘭翼騎兵多次突破俄羅斯人和烏克蘭哥薩克的陣地

1683年,在維也納,波蘭翼騎兵擊敗了奧斯曼大軍,守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

1694年,在霍多夫(今烏克蘭捷爾諾波爾州戈多夫),400名波蘭翼騎兵以不到百人的傷亡,擊敗了4萬名克里米亞韃靼人。

翼騎兵的裝備,是在斯特凡•巴托雷在位期間確定的。根據他擬定的一份清單,翼騎兵的主要裝備包括:鎧甲、頭盔、臂鎧、長矛、刀劍、火槍,以及翼飾等飾品。

我們先說翼騎兵的護具——主要有頭盔、甲胄、臂鎧等。最初的波蘭甲胄多模仿匈牙利式,後來(17世紀二三十年代左右)逐步形成了波蘭特色。和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習慣將盔甲塗成黑色不同,波蘭人的甲胄一般用閃閃發亮的鋼板打制而成,在陽光下非常耀眼。翼騎兵的頭盔(Szyszak)則屬於罐型頭盔,通常後邊有龍蝦式「尾巴」,起到保護作用,前面多有帽檐,其他常見的裝飾有高頂、面罩等,差別較大,沒有標準的範式,各個部分也是通過銅釘固定。

不同樣式的波蘭翼騎兵頭盔。

17世紀上半葉的波蘭翼騎兵盔甲(波蘭華沙軍事博物館)。

改革定型后的翼騎兵的甲胄多為半身甲,一般為半龍蝦狀,即胸部為整塊胸甲,在腹部則是由數塊條狀鋼片通過銅釘連接起來,類似龍蝦,也有將前面全部做成龍蝦狀的。甲胄肩、頸、手臂等部位的甲片也是通過鉚釘連接起來,這樣的鎧甲既有較好的防護作用,同時也能保證活動方便。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甲片之間的接合還較為粗糙。在揚•索別斯基的改革之後,波蘭翼騎兵的鎧甲的樣式也逐漸開始多樣化。

在鎧甲之下,通常貴族們會穿著一件鏈甲袖(Zarekawie Pancerzowe,一種只有兩個袖子是鏈甲,軀幹由布匹縫製的護具),或者帶上臂鎧,保證活動頻繁的兩臂能夠有所保護,到後來這些保護雙臂的護具都逐漸退出舞台,改為東方式的臂甲(Karwasze),並且逐步由只有一臂保護變為兩臂都有臂甲保護。

再裡面則是波蘭式、立陶宛式或者匈牙利式的長衫等服裝。另外除了甲胄,一些人會在外面披上披風,但更多的翼騎兵則傾向於披上猛獸(如豹、熊等)的皮毛,並在他們的衣甲兵器上使用金銀等華貴材料裝飾,使得他們看起來更加絢麗、更加威武。當然,真正在戰場上,翼騎兵們還是會選擇穿簡樸的衣服。

翼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他們的長矛(Kopia),主要作用是在衝鋒時對地方造成巨大的衝擊。翼騎兵的長矛的最主要特徵是其球形護手(Galka),可以達到4~6米,甚至更長。據說在當時有這麼一句話:「如果天塌下來,翼騎兵會用矛支起來。」

除了長矛,翼騎兵主要的近戰裝備還有馬刀(Szabla)和破甲劍(Koncerz)。其中,馬刀用於混戰中馬上的劈砍。最初馬刀也是沿用土耳其和匈牙利式,後來經過逐步改良,到17世紀初逐步形成了波蘭特色的馬刀,成為當時風靡歐洲的馬上用近戰裝備。和馬刀不同,波蘭翼騎兵的破甲劍沒有劍刃。這是一種來自日耳曼人的裝備,長度在1.3~1.6米,截面為三棱或四棱,用途是直接刺穿敵人的甲胄。這也是波蘭翼騎兵較為特殊的一種裝備。

翼騎兵的破甲劍

除了長矛和刀劍,翼騎兵往往還會裝備一些遠程武器。翼騎兵裝備最多的遠程武器是手槍,一般翼騎兵都會裝備一兩把燧發手槍。除了作為遠程武器,在緊急情況下,翼騎兵還可以把手槍倒過來握住槍管當作戰錘或圓錘用。16世紀20年代後期起,翼騎兵部隊中才開始出現火槍的身影,而翼騎兵的手槍到40年代才開始廣泛裝備。至於長管火器,如火繩槍、卡賓槍等是否裝備了翼騎兵的使用似乎還有爭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翼騎兵的弓。對於出身於貴族的同伴們來說,弓是他們身份的象徵,乃至是他們日常服飾的一部分。甚至直到火器早已全面取代弓箭之後,波蘭翼騎兵身上還是會掛著一張弓。

戰馬是翼騎兵裝備中單項價格最高的一項,也是他們戰鬥和生存的根本。在當時的魯塞尼亞(烏克蘭)有一句話:「波蘭人沒有馬,如同人沒有靈魂。」傳統的歐洲馬身量較小,容易退化,波蘭人在歐洲較早便從奧斯曼人和韃靼人手中引入了阿拉伯血統的馬匹(突厥馬)進行繁育。1656年,在比亞韋斯托克附近,波蘭人在歐洲率先建立了馴養東方馬匹的馬場,東方血統的馬匹和歐洲馬在這裡雜交后,培育出的波蘭馬兼有東方馬和歐洲馬的長處,它們體型更大,速度更快,也更強壯。波蘭戰馬在當時的歐洲是最出色的戰馬,廣泛受到西歐各國的歡迎,每年都有數千匹波蘭馬出口到西歐各國,特別是三十年戰爭期間,以至於波蘭特意頒布了禁止馬匹出口的禁令——理所當然的,這沒什麼效果。

最後,我們說說翼飾。這應該說是翼騎兵裝備里最特殊、最吸引人也是最讓人迷惑不解的一個部分。

翼騎兵翼飾的演變

從我們現在看到的翼飾來看,一般來說,翼飾主要結構是木質,頂端略微向前彎曲,上面安著鷹等鳥類的羽毛。翼飾一般是安裝在騎兵的馬鞍上,也有安裝在騎兵的背上或者手臂上。據考證,這種翼飾最初出現在16世紀中後期,最早也是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地區的得利騎兵所佩戴的安裝在不對稱盾牌上的鳥羽毛。翼飾配上閃亮的盔甲,翼騎兵可以用輝煌壯麗來形容,尤其是成隊成隊的翼騎兵出現時,那種燦爛更是難以描述。

衝鋒的翼騎兵。很遺憾這種帥氣的戰鬥景象只能是後世畫家的想象

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翼騎兵光輝的盔甲和翼飾(包括複製品)並非翼騎兵的最光輝的時代。關於這些翼飾的作用。對此歷史上曾經有各種各樣的觀點。而在近現代波蘭畫家——如揚•馬泰伊科、尤里烏什•科薩克等人的作品中,佩戴翼飾的波蘭翼騎兵向俄國、烏克蘭或者韃靼軍隊發起衝擊,更是鼓舞了波蘭的民族精神。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