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宋史》范仲淹傳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後代。他的祖先,原來是..州人。後來全家遷徙到江南定居,於是成為了蘇州吳縣人。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到長山縣一位姓朱的家裡,他也就改姓朱,名說。他少時就有志氣,奉行操守。長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傷感,於是就流著眼淚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他考中進士后,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奉養。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后,就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

監泰州西溪鹽稅,升為大理寺丞,移監楚州糧料院,因母親去世離職。晏殊知應天府時,聽說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在這期間,范仲淹上書皇帝請求選擇郡守,舉薦縣令,斥逐游散懶惰之人,裁汰冗員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選舉官員,安撫將帥,這封上書長達萬餘字。服喪期滿后,由於得到晏殊的舉薦。擔任秘閣校理。范仲淹通曉《六經》,精通《易》學,學習經學的人大多向他請教,解決疑難,他手捧經典為有疑者答疑解難,不知疲倦。他曾經用自己的俸祿供養四方遊學之士,而自己的兒子卻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每當他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時,往往奮不顧身,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就是從范仲淹倡導開始的。

Advertisements

天聖七年(1029),章獻太后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後上壽。范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並且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皇帝與百官一起站立,來朝拜太后,不能夠成為後世的軌範。」又上疏請求章獻太后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不久,范仲淹就調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調任陳州通判。當時朝廷正在建築太一宮和洪福院,並在陝西徵購木材。范仲淹見此情景說「:昭應宮、壽寧宮已毀,上天的懲戒剛剛過去不久。現在又大興土木,浪費百姓財產,這不是順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應該停止修建寺觀,減少平常年份徵購木材的數量,來蠲免百姓長期以來所承擔的負擔。」又說「:受到恩寵的人大多是皇宮裡直接降敕授官,這不是太賓士世的政策。」這些建議雖未受納,但仁宗皇帝認為范仲淹是一位忠誠之士。

Advertisements

太後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諫。這時議政的官僚們大多揭露章獻太后聽政時所乾的事情,范仲淹卻說「:太後接受先帝的遺命,調養保護陛下十多年,應該飾掩她的小過,來成全太后的美德。」仁宗皇帝為此詔諭朝廷內外,不準擅自議論太后聽政時的事情。當初,章獻太后立下遺旨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范仲淹說「:太后,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為保護撫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后的。現今一位太後去世了,又選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懷疑陛下一天也離不開母后的扶助了。」

這年發生了嚴重的蟲災和旱災,江、淮、京東這些區域災情尤其嚴重。范仲淹請求朝廷派遣官員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沒有得到答覆。於是就問仁宗說:「宮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情形會怎麼樣呢?」仁宗皇帝顯得十分難過,於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撫江、淮地區的災民。范仲淹所到之處開倉濟民,並且禁止災區老百姓過多的祭祀活動,奏請朝廷免除廬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東的丁口鹽錢,並且向仁宗皇帝逐條陳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后被廢,范仲淹率領諫宦、御史跪伏在閣門前爭諫此事,但沒有得到皇上恩許。第二天,范仲淹準備留下百官會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諫爭,當他剛走到待漏院時,朝廷下達詔書,命他出任睦州知州。一年以後,調任蘇州知州。蘇州發生水災,百姓的田地無法耕種,范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眾興修的水利工程,還沒有完成,就被調任明州知州,轉運使向朝廷上奏,暫時留下范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准。朝廷提升范仲淹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回京城,判國子監,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當時呂夷簡執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圖》,指著圖上百官升遷的次序說:「像這樣的是循序升遷,像這樣的是不合次序的升遷,循序升遷是公正的,越序升遷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況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過一定限度的,也不應該全部委託宰相處理。」呂夷簡很不高興。有一天,在討論建都之事時,范仲淹又說「:洛陽地勢險要,城池堅固,而汴京卻是四面攻戰之地,天下太平時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戰事皇上必須居住洛陽。因此應當逐步地擴大洛陽的儲備,修繕洛陽的宮室。」仁宗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范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論。」范仲淹於是寫了四論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當時朝政的言論。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母舅家,因而導致了王莽篡國之禍。我擔心今天也有張禹這樣的人,破壞陛下的家法。」呂夷簡憤怒的向仁宗訴說「:范仲淹離間陛下和我們的關係,他所任用的人,都是他的同黨。」范仲淹對此極力反駁,言辭急切,因此被罷官而降任饒州知州。

殿中侍御史韓瀆迎合宰相旨意,奏請仁宗把范仲淹同黨的姓名寫出來,在朝廷上張貼公布。於是秘書丞余靖上書說「:范仲淹因為一句話得罪了宰相,就立即加以貶斥流竄,何況他前次所議論的是關於陛下母子夫婦間的事,陛下都已經寬容了他呢。我請求陛下追回並修改前道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係,而且范仲淹還曾經向朝廷推薦過自己,願意和范仲淹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因為高若訥身為諫官,但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就寫信責備他。因此,這三個人都因為范仲淹一案而遭貶。第二年,呂夷簡也被免除了宰相之職,從此關於朋黨的爭論就開始了。范仲淹被貶離開朝廷,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他辯白舉薦。仁宗對宰相張士遜說:「過去貶謫范仲淹,是因為他密奏請求立皇太弟的緣故。現在他的同黨這樣稱讚舉薦他,怎麼辦?」再次下詔警告不準互結朋黨。

范仲淹擔任饒州知州一年多后,被調任潤州知州,不久又調任越州知州。元昊反叛,范仲淹被召回京,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后又改任陝西都轉運使。恰逢夏竦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朝廷提升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來擔任夏竦的副手。呂夷簡再次擔任宰相,仁宗勸告范仲淹解除與呂夷簡以前的怨恨。范仲淹叩頭回答說「:我以前所議論的都是國家的公事,對呂夷簡本人並沒有怨恨。」

延州周圍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動請求前往延州,被升為戶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以前,朝廷詔令規定將領分別統轄邊境駐軍:總管統轄萬人,鈐轄統轄五千人,都監統轄三千人。遇到敵人侵略而要抵禦時,官品低的將領需首先出擊。范仲淹說「:對戰將不加以適當選擇,而只以官品的高低來作為出陣的先後,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普遍檢閱本州軍隊,得到一萬八千人,並分為六部,每位將領各自統領三千人,分部訓練士兵,根據敵軍的多少,派遣他們輪流出戰抵禦敵軍。當時塞門、承平各要塞已被廢棄,范仲淹採納種世衡的計策,修築青潤城來扼殺敵軍進犯的要衝,大興農田水利,並且開放民間貿易,以便邊民互通有無。又因為老百姓遠路輸納賦稅過於勞苦,他上奏請求將..城建成軍事基地,讓河中府同州、華州的中下戶就近送繳稅租。每年春夏兩季調集軍隊就地取得給養,可以節省買糧開支十分之三,這還不包括其他開支節省的費用。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說:「正月塞外天氣十分寒冷,我軍露宿挨凍,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敵境,敵軍馬瘦人飢,憑我軍的勢力容易制服敵軍。況且我軍邊防守備逐漸加強,出師紀律嚴明,敵軍雖然猖獗,必然會被我軍的氣勢所震服。..州、延州與靈州、夏州十分接近,而這是西羌的必經之地。我軍只要按兵不動,觀察他們的破綻,請皇上允許我用恩惠和誠信來招納他們歸附。否則的話,情義斷絕,我擔心要罷兵休戰就會遙遙無期。如果我的這個計策不能達到目的,也應當發兵先奪取綏州、宥州,佔據險要之地,屯兵營田,作長久作戰的打算,那麼茶山、橫山的老百姓,必然會帶領全族前來歸順。要開拓疆界抵禦侵略,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採納了他的建議。范仲淹又上奏請求朝廷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漸招迴流亡在外的百姓,加固堡寨的屏障,使敵情偵察暢通,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於是羌族和漢族流亡在外的百姓,都一個接一個地回來,重操舊業。

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元昊遣還被俘的宋將高延德,用他來與范仲淹約和,范仲淹寫信告誡西夏罷兵。當時恰好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打敗,於是元昊給范仲淹的回信語氣很不恭敬,范仲淹當著來使的面燒掉了它。朝中大臣認為不應擅自與西夏通信,又不應當擅自燒掉西夏來信,宋庠奏請處決范仲淹,仁宗皇帝沒有同意。而只是將范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耀州知州,調任慶州知州,后又升為左司郎中,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當初,元昊叛亂時,暗中誘使歸附宋朝的羌人幫助自己,而環慶路酋長六百多人,相約做元昊的嚮導,不久,事情就敗露了。范仲淹因為羌人反覆無常,一到達轄區就奏請到邊境巡視,他以皇帝詔命的名義犒賞羌族各部,檢閱他們的人馬,與他們訂立條約:「假如仇恨已經和解或了斷,又擅自進行報復並傷人的,罰羊一百隻,馬兩匹,已殺死人的要斬首。因負債而引起糾紛的,應當到官府理斷,擅自扣押捆綁無辜者,罰羊五十隻、馬一匹。西夏軍馬侵入邊界時,集合時不隨本族前往的,每戶罰羊二隻,扣押他們的首領。敵軍大舉入侵時,老少自外而入保衛本寨的,官府給他們供給食糧;到時不入寨的人家,每家罰羊兩隻;全族不進寨的,扣押他們的首領。」羌族各部都接受了這些條約,自此以後他們開始為宋朝效力。

范仲淹改任..州觀察使,在上表書中說「:觀察使位在待制之下,我守邊多年,羌人很親愛我,稱我為『龍圖老子』,現在降官與王興、朱觀為伍,只恐怕被敵軍輕蔑。」他辭謝而沒有接受這一任命。慶州西北的馬鋪砦,正處在後橋川口,位於西夏腹地。范仲淹想在此築城,料想西夏軍隊一定會前來爭奪,就暗中派遣他的兒子范純佑和蕃將趙明首先佔據這一地區,自己率領軍隊緊隨其後。眾將領不知道到底要到達什麼地方,走到柔遠,范仲淹才開始發布築城的號令,各種築城工具都已準備好,十天就將城築完畢,這就是大順城。敵軍發現之後,派三萬騎兵來攻打,並假裝被宋軍打敗,范仲淹告誡將士們不要追擊,後來知道敵軍果然有埋伏。大順城建成后,白豹城、全湯城一帶的敵軍都不敢再度進犯,環慶路從此更少被敵人所侵犯了。

明珠、滅臧兩部族擁有雄兵數萬人,范仲淹聽說涇原路宋軍將要襲擊討伐他們,便給朝廷上奏說:「明珠、滅臧兩部族居住的地方道路險要,不能夠進攻他們,前不久高繼嵩的進攻已經失敗。這兩個部族平時尚懷有二心,現在討伐他們,一定會和西夏軍隊聯合起來,向南入侵原州,向西騷擾鎮戎,向東入侵環州,這樣邊患將永遠不會停止。如果能夠北取細腰、胡蘆泉等地築起堡壘屏障,來切斷敵軍的通路,那麼這兩族就會安心歸附,而環州、鎮戎之間的小路近道也會暢通無阻,這樣邊患就不用擔心了。」此後,便修築起細腰、胡蘆等軍塞。

葛懷敏在定川被敵軍打敗,敵軍大肆搶掠至潘原,關中地區震動驚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聽說西夏軍隊已經撤出邊塞,就率領軍隊返回。開始,定川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地圖對左右大臣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范仲淹的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說「:我一直認為范仲淹是可以信用的。」於是就任命范仲淹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范仲淹因為這次軍隊出征沒有立功,辭謝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辭呈。

當時朝廷已經任命文彥博治理涇原路,仁宗皇帝認為涇原路所受戰爭創傷嚴重,準備讓文彥博與范仲淹對調轄區,派遣王懷德去傳達此事。范仲淹辭謝說「:涇原路地位重要,恐怕我不能勝任。請讓我與韓琦共同治理涇原路,並且一起駐紮在涇州,韓琦兼管秦鳳路,我兼管環慶路。涇原路遇有敵情,我與韓琦聯合秦鳳、環慶兩路的兵力,互成掎角之勢進攻敵軍;如果秦鳳、環慶路遇到敵人侵襲,我也可以率領涇原路的軍隊作為援軍。我應當和韓琦一起訓練士兵,選拔將才,逐漸收復橫山,來截斷敵人的臂膀,不要幾年時間,就可以期望平定邊患了。我希望陛下頒布詔令讓龐籍兼領環慶路統帥,以便形成首尾之勢互相呼應的局面。秦州委派文彥博負責,慶州讓滕宗諒全面負責。孫沔也可以參與會同作戰。渭州,有一位武將就足夠了。」仁宗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

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此西夏軍隊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元昊請求議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樞密副使之官。王舉正性情膽怯不敢直言,不能勝任其事,諫官歐陽修等人說范仲淹有當宰相的能力,請求朝廷罷免王舉正而任用范仲淹,於是范仲淹又改任參知政事。范仲淹說「:執政官可以由諫官的幾句話就得到嗎?」他堅決辭謝不接受任命,並希望和韓琦一同出京巡視邊防。朝廷任命他為陝西宣撫使,還沒有出發,朝廷又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恰遇王倫進犯淮南,州縣官吏中有不能堅守城池的人,朝廷準備調查核實后依法處決。范仲淹說:「平時忌諱講完武備,遇到敵人進犯時卻專門責令州縣官員以死殉職,應該嗎?」因而這些不能堅守城池的人都沒有被處決。

仁宗皇帝當時正一意要實現天下太平,多次詢問當前急需辦理的大事,范仲淹對人說:「皇上對我信用至極,不過做事情總是有先有后的,長期安定局面帶來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消除的。」仁宗皇帝再次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又為這件事打開天章閣,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條奏對,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給皇帝上奏十件事:

一是嚴明官吏升降制度。政府官員沒有大的功勞和美好的品德不能升遷,朝廷內外官員必須在職任期滿三年,在京城各部門任職的官員如果不是通過選任和保舉而得官的人,必須累計任滿五年,才能磨勘升遷,這大概算是考核官吏政績的方法吧。二是抑制僥倖。取消乾元節給少卿、監以上官員任子的恩澤;正郎以下如監司、邊遠地區的官員,必須任職滿二年,才可以享受恩蔭任子;大臣不得薦舉自己的子弟擔任館閣職務,這樣任子制度就不會出現冗濫了。三是嚴格貢舉制度。進士諸科考試時請取消試卷將姓名封起的糊名法,結合考察其操行,將姓名上報朝廷。進士先考策論,后考詩賦,各科錄取兼通經義的人。賜第以上的人,都由皇帝裁決宣布。其餘優等人免除吏部銓選,次一等的人發給憑證,等候選用。這樣進士考試的辦法,就可以就其名而求其實了。四是選拔地方長官。委託中書省、樞密院首先選舉轉運使、提點刑獄、大藩知州;其次委任兩制三司、御史台、開封知府、各路監司長官舉薦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薦知縣、縣令。限制官員舉薦人數,被推薦者如果舉薦者多的,由中書挑選授官。這樣刺史、縣令就可以得到稱職的人選了。五是均公田。外官的廩食供給不均,又怎能希望他們施行善政呢?請朝廷均衡他們的職田收入,按等級划給他們職田,以便讓他們有足夠的衣食養活自己,只有這樣朝廷才能要求官員廉潔奉公,對貪贓枉法者才可以進行懲辦和撤職。六是重視農業生產。每年預先給各路轉運司下達詔書,要求他們激勵官吏百姓陳說農田建設的好處和壞處,然後由州縣選派官員來治理堤堰河渠、陂塘等,制定獎勵和考核制度來大興農田水利,減少漕運費用。江南路的圩田,浙西的河塘,已經廢棄或毀壞的就都可以得到恢復或興修。七是整頓軍備。大體上按照府兵法,招募京畿及其附近州郡的強壯男子充當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一年中三季務農,一季訓練作戰,這樣就可以節省國家供養軍隊的費用。京畿及其附近州郡有了完備的制度,其他各路可以照此實行了。八是推行朝廷的恩澤和信義。赦令內宣布的恩澤有所實行,但主管部門拖延或違反赦令施行的,要依法從重處理;另外還要派遣使臣到各州檢查那些應當施行的恩澤是否得到了施行,如果這樣的話,各地就沒有棄置皇上恩澤的官員了。九是謹慎地發布命令。法令制度是用來示信於民的,不要一項政令頒布不久,很快就更改變動了。希望讓掌管政事的大臣討論出能夠長久實行的法令,刪去煩雜多餘的部分,最後裁定作為皇帝的制書敕令,頒行天下,這樣朝廷的命令就不會經常變動了。十是減輕徭役。現在州縣戶口減少而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將戶口少的縣改為鎮,把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合併為一院,職官白直,全部給予州兵冢,其他不應當服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老百姓就沒有重役困擾而產生的憂愁了。

仁宗皇帝正專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採納了他的意見,凡適宜立為法令的,都用詔書統一頒布下去,只有府兵法,大家認為不能施行而最後作罷。

范仲淹又建議說:「周代的制度,三公分別兼任六官的職務,漢代以三公分別管轄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別兼判六曹事務。現在的中書,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樞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馬;四官分散於眾多的官衙,已經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權的重任了。而現在二府的官員們只是在草擬授官文書時,依照資歷級別,討論賞罰時,檢用現在條例罷了。上沒有三公講論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沒有六卿輔佐君王的職責,這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我請求仿效前代的官吏制度,將三司、司農、審官、流內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群牧、殿前馬步軍司,分別委派輔助大臣兼管這些部門的職事。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輕重、事情的利弊這些事情,都由輔助大臣來處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討論,然後奏請皇帝裁定。我請求兼管軍事和財賦方面的事情,如果對事情沒有任何改進,請求先將我罷官免職。」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說范仲淹的建議不能實行。很久以後,才任命參知政事賈昌朝兼管農田方面的事務,范仲淹兼管刑法方面的事務,但最後都沒有實行。

當初,范仲淹因為觸犯了呂夷簡,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們各自堅持他們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責對方是朋黨。等陝西一帶發生了軍情,仁宗皇帝因為范仲淹眾望所歸,便開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呂夷簡罷官免職,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來治理朝政,朝廷內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業。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裁抑僥倖,削減冗濫,考核審查官吏,日夜謀划斷慮實現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能夠逐漸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評論的人認為無法實行。到按察使出巡時,許多問題被檢舉出來,引起人心不悅。自從任子恩蔭的減少,磨勘制度的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這樣,誹謗范仲淹的言論就逐漸多起來,而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也傳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

剛好遇到邊境有軍情,范仲淹就和樞察副使富弼巡視邊防。這樣,范仲淹被任命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賜給黃金百兩,但范仲淹全部分贈給守邊的將領。麟州新近遭到了敵寇的大肆侵擾,進言的人多數主張放棄麟州,范仲淹卻整修舊要塞,招迴流亡百姓三千多戶,免除他們的賦稅,廢除當地官府對酒類的專控權,允許百姓賣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稅,黃河以外的地區於是得以安定下來。范仲淹離開朝廷后,反對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擊他,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自己也請求免除參知政事之職,於是朝廷任命他為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安撫使、..州知州。他任中書時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漸被廢止了。

范仲淹因患病請求擔任鄧州知州,被升為給事中。當調任荊南時,鄧州百姓攔住使者請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願意留在鄧州,朝廷答應了這一要求。不久調往杭州,又一次升為戶部侍郎,調往青州。這時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嚴重,他請求調任潁州,還沒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終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兵部尚書,謚號「文正」。開始,范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常派人送葯、慰問,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嘆哀悼很長時間。又派人去慰問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親自題寫了墓碑,叫「褒賢之碑」。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後來,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來客也決不大吃大喝。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自己充饑、禦寒。范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族人。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所至之處都恩愛百姓,..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來祭祀他。等到他死時,羌部族的首領數百人,像失去父親一樣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范仲淹有四個兒子: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