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台的運行與規制

by 楊學成

今天(2016.10.26),受邀赴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參加課題「互聯網平台的運行機理與競爭策略」的學術討論,與會專家來自工信部、國家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等單位,在聆聽課題組彙報和專家點評的時候,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擷要做個學習筆記:

A

平台早已有之,像古羅馬集市和中國古代的集市等已經具有平台經濟的特徵了。但長久以來,有關平台經濟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後於實踐,直到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Tirole才首次明確了平台經濟理論,其主要思想濃縮在了「Platfor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一文中。

Advertisements

B

平台在類型劃分上,分為技術平台和交互平台,平台同時具備技術屬性和經濟屬性,對兩類劃分方法和類型的混用是當前對平台經濟認知不清的重要原因。平台的基本結構決定了平台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非對稱定價結構(利用兩個或多個市場間需求的互補性,在價格彈性高的市場以低價或免費積蓄優勢,在價格彈性低的市場以高價獲利)、網路效應(一邊市場主體的數量越多,對另一邊市場主體的價值越大)、市場組織者(提供基礎設施,便利、撮合不同群體間的互動)。

C

平台的發展通常分為啟動期、快速增長期和成熟期,啟動期需要破解「雞與蛋」的問題,通常需要在平台的一種市場主體群內確定「關鍵多數」,通過優惠、體驗迭代、免費、補貼等方式,快速突破平台用戶增長的臨界點,引爆雙邊平台的網路外部性效應。如何選定市場主體並迅速推動用戶數在單邊市場上跨過引爆點是平台成長的關鍵。

Advertisements

D

平台盈利的基礎是,互聯網平台通過促進多方互動創造的超過他們能夠直接獲得的價值,且這種超額價值主要來源於網路效應。平台競爭的實質是抑制對手的網路效應,將各方市場主體由多屬市場群體變為單屬市場群體,跨界競爭的基本手段是傳導網路效應,從單平台到多平台,結果將入口級產品巨型化。

E

傳統經濟是供給端規模經濟,平台經濟是需求端規模經濟。所有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台模式滲透,在同一個行業里,平台模式與傳統模式會形成分層市場,如服務敏感/高質量需求,價格敏感/個性化需求,未來平台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混合模式會是個趨勢。

F

平台模式有助於傳統經濟轉型升級,一是降本增效,通過平台將產業鏈縮短,去中介化、去中間化,實現供需有效對接;二是應對多樣化需求,利用平台的短距離信息鏈路,快速應對和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對接;三是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整體變輕,變資源密集型為知識密集型。

G

平台型產業的市場結構是雙層模式,平台層的基礎設施化特徵明顯,屬於單寡頭壟斷型市場結構;應用層聚集大量自由競爭的市場主體,是一種完全競爭型市場結構,所以,平台模式更像是「單寡頭競爭型混合市場結構」,未來如何在互聯網+模式下進行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是政府層面急需解決的問題,從規制壟斷狀態向規制壟斷行為轉變,從「反壟斷」向「防壟斷」轉變會是未來政府規制的主流趨勢。

A-G

結論:寧可失敗在你喜歡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惡的事情上……

分隔線————————————————

據說有兩本書不錯,值得一看哦!《蝶變——解密社會化時代的產業變革與重構邏輯》,《聯網力——傳統行業互聯網化轉型的原動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