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中醫 |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及圖解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115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足陽明胃經(一)經脈循行

1.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一本作約字)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2.經脈循行特點

Advertisements

  • 體表路線:

鼻旁→目下→面周圍→缺盆→胸腹第二側線→下肢外側前緣→大趾→次趾→中趾。

  • 體內聯繫:

屬胃,絡脾。並於鼻、目、上齒、口唇、喉嚨、乳房聯繫。

(二)腧穴概要

1.腧穴特點:本經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沖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沖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佈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Advertisements

2.腧穴主治特點: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二) 常用腧穴舉例:

1.梁丘郄穴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操作] 直刺1~1.2寸。

2.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志保健。

[操作] 直刺1~2寸。

[附註]參考資料:1、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2、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3、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后12小時增加最顯。4、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作者/夏婧(雲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3級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審稿/汪劍(雲南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與醫史文獻教研室)

跟我學中醫 | 藏象學:肝主疏泄,疏通暢達

跟我學中醫 | 腎藏精的生理效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