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色辯色技巧與理論

五行五臟化生五色

木青,火赤,土黃,金白,水黑是五行所化之正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是五臟所化之正色。如青而兼赤,赤而兼黃,黃而兼白,白而兼黑,黑而兼青,是五行五臟合化相生之變色,不病之色也。

如青而兼白,白而兼赤,赤而兼黑,黑而兼黃,黃而兼青,是五行五臟合化相剋之變色,為病之色也。

五色宜應四時

春氣通肝,其色青。夏氣通心,其色赤。秋氣通肺,其色白。冬氣通腎,其色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其色黃。如春當青反白,夏當赤反黑,秋當白反赤,冬當黑反黃,長夏四季當黃反青,是即主勝客之惡色也。主指人氣言,客指歲氣言。

五色宜合五脈

凡病患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黃脈緩,面白脈浮,面黑脈沉,此為色脈相合。若見是色,而不得是脈,此為色脈相反主病。若見是色,而得相生之脈主生,見是色而得相剋之脈主死。

Advertisements

五色宜合五氣

青、黃、赤、白、黑顯然彰於皮膚之外者,五色也。隱然含於皮膚之中者,五氣也。內光灼灼若動,直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玉,並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並至,無病之容狀也。若外見五色,內無含映,則為無色無氣。《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含光氣映出,則為有氣無色。《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蓋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

五色宜合五官

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鼻者肺之官也,鼻白肺之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目者肝之官也,目青肝之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虛也。口唇者脾之官也,唇黃脾之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色淺黃者,正虛也。耳者腎之官也,耳黑腎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

Advertisements

五色宜合五部

左頰肝之部也,右頰肺之部也,額上心之部也,頦下腎之部也,鼻者脾之部也。本部見五色,或淺淡不及,或深濃太過,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位,見黃本色,則為本經自病在邪也。苦見白色,則為子盜母氣虛邪也。若見赤色,則為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為彼能克我賊邪也。若見黑色,則為我能克彼微邪也。余仿此類推。

五色主病

黃、赤為陽色,主風主熱。青、白、黑為陰色,主寒主痛。若黑甚在脈則麻痹,在筋則拘攣。微黑色,主腎病水寒。若淺淡白色,主大吐衄下血脫血,若不吐衄下血,則為心不生血,血不榮於色也。痿黃色,主諸虛病。兩顴深紅赤色,主陰火上乘,虛損勞疾也。

五色合五臟之病

肝化青色,其病善怒,臍左動氣,轉筋脅疼,諸風掉眩,疝氣耳聾,此皆肝實之病也。若肝虛則目視KTKT而無所見,膽小驚恐,如有人將捕之狀也。心化赤色,其病善喜,臍上動氣,心胸煩痛,舌紅口乾,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如熱乘心實,則發狂昏冒。如神怯心虛,則凄然好悲也。脾化黃色,其病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滿腸鳴,痛而下利,此皆脾虛之病也。若脾實,則身重、腹脹滿、便閉也。肺化白色,其病善悲,臍右動氣,洒淅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痹。若肺虛,則喘咳氣短,不能續息也。腎化黑色,其病善恐,臍下動氣,腹脹水蓄,腫滿或喘,溲便不利,腰背骨痛,呵欠不已,心懸如飢,足寒厥逆。

五色合五臟之病宜分順逆

假如肝病見青色,是正病正色主順。若反見他色交錯主逆。若見黑色,為母乘子,相生之,順也。若見赤色,為子乘母,相剋之,逆也。若見黃色,為病克色,其病不加,凶中順也。若見白色,為色克病,其病必甚,凶中逆也。餘四臟仿此。

五色以內外上下左右分順逆

凡病相傳相乘,當視其色之銳處,所向何官、何部,則知起自何官、何部,傳乘何官、何部,生克順逆,自然明矣。銳處向外,是內部走外部,則為臟傳腑,腑傳表,易治之病也。銳處向內,是外部走內部,則為表傳腑,腑傳臟,難治之病也。凡病色從下沖明堂而上額,則為水克火之賊邪,主逆也。從上壓明堂而下頦,則為火侮水之微邪,主順也。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子之色,自左沖右為從,自右沖左為逆。女子之色,自右沖左為從,自左沖右為逆。

五色以淺深晦明聚散分順逆

凡病色深為沉,主病在內。若更濁滯晦暗,主久病與重病也。色淺為浮,主病在外,若得光澤明顯,主新病與輕病也。若其色雖不枯晦,亦不明澤,主不甚之病也。凡諸病之色,如雲徹散,主病將愈,易治也。

如霧搏聚,主病漸進,難治也。

辨目色

目睛清瑩,為神足不病之候也。目光晦暗,為神短將危之候也。或神或色,如單失為久病,如雙失即死矣。再面與目,各有相當之色。如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蓋以黃為中土之色,病患面目顯黃色,而不受他色所侵則吉。面目無黃色,而惟受他色所侵則凶。若傷寒,兩目紅,則為發疹瘍之兆;兩目黃,則為病將愈之徵;若兩睛通黃,主發黃膽之候也。凡病者,閉目病在陰也,開目病在陽也,朦朧昏不了了者,為熱盛傷神也,視而時瞑者,為衄血之常候也。戴眼為陽絕之候也,目盲為陰脫之候也,目眶忽陷為氣脫之候也,睛定不轉為神亡之候也。

辨舌色

舌本赤色,若津津如常,邪尚在表。若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里,見黃苔而乾燥,熱已入於里。見黑苔有二∶如黑而焦裂硬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苔如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克火之寒苔。又藍色為白色之變,主寒。紫色為紅色之變,主熱。此傷寒證辨法也。凡舌腫脹,舌焦干,舌生芒刺,舌苔黃燥,皆主熱。舌白潤,舌黑滑,皆主寒。舌硬,舌強,舌卷,舌短縮,皆主危候。又舌出數寸者死,沿邊缺陷如鋸齒者不治。

辨口唇色

唇色黃主脾病,唇色青黑主病危篤,如環口黧黑、死證也。

辨鼻色

鼻頭色青,主腹中痛。鼻頭色微黑,主有水氣。鼻頭色黃,主胸上有寒。鼻頭色白,主亡血。如色見微赤,而非其應見之時者,則死。

辨耳色

耳黑主腎病,耳焦乾死證也。

五色危候

黑色出如拇指,見於天庭;赤色出如拇指,見於兩顴;此皆水火相射之候,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如唇面青黑,及五官忽起黑色,白色如擦殘汗粉之狀,雖不病亦必卒死也。

五聲通五臟

角屬木,通乎肝。 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

聲發於形

凡物中空有竅皆能鳴,故肺象之以出聲也。喉為聲之出路,會厭為聲之門戶,舌為聲之機關,牙齒唇口為聲之扇助。但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者聲小。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會厭有濃薄,濃者聲濁,薄者聲清。唇亦有濃薄,濃者聲遲,薄者聲急。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聚。此皆無病之聲也。

聲感於情

喜心所感,欣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此亦無病之聲也。

五聲主病

肝呼而聲急,知病生於肝也。心笑而聲雄,知病生於心也。脾歌而聲漫,知病生於脾也。肺哭而聲促,知病生於肺也。腎呻而聲微,知病生於腎也。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剋之白色主凶。余臟仿此。

辨聲於息

喘息肩搖者,心中堅滿,氣無降路,故逆沖而肩搖也。息引胸中上氣者,氣逆必生咳嗽也。息張口而短氣者,肺痿而胸滿,清氣堙塞,常生唾沫也。如吸氣微數。此中焦盛實,肺氣不降,下之腑清,而氣降則愈矣。若中虛而吸數,此氣敗而根絕,法為不治。氣逆於上焦則吸促,氣逆於下焦其吸遠,此皆中氣之敗,升降失職,最難治也。如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辨聲於言

好言者,熱病也。懶言者,寒病也。發言壯厲者,實也。發言輕微者,虛也。欲言不能復言者,氣已奪也。

譫言妄語、不別親疏者,神明已失也。如失音聲重,內火外寒之病也。瘡痛流連,勞啞之病也。如小兒抽風不語,大人中風不語,皆極危之候也。

問視五入以察病情

肝主五色,肺主五聲,前已詳言之矣。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惡臭,皆主於心,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主脾也。入腎喜腐,病生腎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病生肝也。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惡味,皆主於脾,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甘,病生脾也。

入肝喜酸,病生肝也。入心喜苦。病生心也。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腎喜咸,病生腎也。腎主五液,凡病者多液少液,皆主於腎,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出而為唾,病生腎也。入心出而為汗,病生心也。入肝出而為淚,病生肝也。入脾出而為涎,病生脾也。入肺出而為涕,病生肺也。其色之順逆、聲之微壯、法同推也。

問精神以察盛衰虛實

凡病朝慧者,以朝則人氣始生,衛氣始行,故慧也。晝安者,以日中則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也。夕加者,以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也。夜甚者,以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長,邪正進退之常也。凡病來潮,發作之時,精神為貴。病至精神不衰,則為邪氣不能勝正,正氣實也。病至精神困弱,則為正氣不能勝邪,正氣虛也。

問晝夜起居以辨陰陽氣血

凡病晝則增劇煩熱,而夜安靜者,是陽自旺於陽分,氣病而血不病也。凡病夜則增劇寒厥,而晝安靜者,是陰自旺於陰分,血病而氣不病也。凡病晝則增劇寒厥,而夜安靜者,是陰上乘於陽分之病也。凡病夜則增劇煩熱,而晝安靜者,是陽下陷於陰分之病也。凡病晝夜俱寒厥者,是重陰無陽之病也。凡病晝夜俱煩熱者,是重陽無陰之病也。凡病晝則寒厥,夜則煩熱,名曰陰陽交錯者,飲食不入,其人之死,終難卻也。

問飲食以辨寒熱虛實

凡食多氣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氣少,非胃病火化,即新愈之後,貪食而谷氣未足也。凡食少氣少,此其常也。若食少氣多,則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氣逆,兩經之愆也。喜冷者,中必有熱;喜熱者,中必有寒;虛熱則飲冷少,實熱則飲冷多,虛寒則飲熱少,實寒則飲熱多,是寒熱虛實,辨在多少之間也。如傷食不思食。若雜證思食,為有胃氣則生,絕食為無胃氣則死。

問大小便以辨寒熱虛實

大便之利不利,關乎里之虛實也。閉者為實,若內外並無熱證,則為陰結便閉也。通者為虛,若內外並無寒證,則為陽實熱利也。小便之紅與白,主乎里之寒熱也。紅者為熱,若平素淺紅淡黃,則為陰虛也。

白者為寒,若平素白渾如米泔,則為濕熱所化也。

附錄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問其寒熱多寡,以審陰陽,以辨真假。問其汗之有無,以辨風寒,以別虛實。

三問頭身四問便,問其頭痛為邪甚,不痛為正虛。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土虛氣陷。問其身之部位,以審經絡。亦以一身重痛為邪甚,軟弱為正虛。問其小便紅白、多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辨寒熱虛實。

五問飲食六問胸,問飲食以察其胃氣之強弱。問胸者,該胃口而言也。濁氣上干,則胸滿痛為結,胸不痛而脹連心下為痞氣。

七聾八渴俱當辨,問聾者,傷寒以辨其在少陽與厥陰,雜病以聾為重,不聾為輕也。問渴者,以寒熱虛實俱有渴,大抵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飲者為寒;口中熱,引飲不休者為熱;大渴譫語,不大便者為實;時欲飲水,飲亦不多,二便通利者為虛。

九問舊病十問因,問舊病以知其有素病與否,問其致病之因,以為用藥之准。

再將服藥參機變。

表裡寒熱補瀉之中,自有神機變化之妙。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婦人以經為主,問其有無遲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與否。

再添短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小兒欲作痘疹,與外感同,宜辨其手中指、足脛、耳後筋色為據。

寸關尺部位

對掌后高骨,即是關脈。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從高骨上至魚際長一寸,因名曰寸。從高骨下至尺澤長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寸尺之間者,因名為關。寸為陽,尺為陰,關者陰陽之中氣也。

六脈候臟腑

左寸候心、膻,右寸候肺、胸,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左腎與小腸、膀胱,右尺候右腎與大腸。三部候三焦,兩腎之中,即命門也。

男女異脈

男左脈大,女右脈大。男寸脈實,尺脈虛。女寸脈虛,尺脈實。

脈有反關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出列缺絡入臂后,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病患側立其手診之,方可見也。

脈合呼吸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應四至或五至,為平和無病之脈。若三至為不及,六至為太過,即病脈也。

脈占動止

寸口動脈,五十一止,合於經常、不病之脈也。若四十動一止,一臟無氣,主四歲死。三十動一止,二臟無氣,主三歲死。二十動一止,三臟無氣,主二歲死。十動一止,四臟無氣,主一歲死。不滿十動一止,五臟無氣。若更乍數乍疏,止而不能即還,歲內必死也。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沉弦而長,腎脈沉滑而軟,脾脈和平而緩。

四時平脈

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

脈象主病

浮脈(輕按乃得,重按不見)為陽,為表,主六氣風邪外因之病。浮而有力表實也,浮而無力表虛也,浮遲表冷也,浮緩風濕也,浮濡傷暑也,浮散虛極也,浮洪陽盛也,浮大陽實也,浮細氣少也,浮澀血虛也,浮數風熱也,浮緊風寒也,浮弦風飲也,浮滑風痰也。

沉脈(輕按不見,重按乃得)為陰,為里,主七情氣食,內因之病。沉大里實也,沉小里虛也,沉遲里冷也,沉緩里濕也,沉緊冷痛也,沉數熱極也,沉澀痹氣也,沉滑痰食也,沉伏閉郁也,沉弦飲疾也。

遲脈(一息三至或二至)為陰,為臟,主寒痛。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數脈(一息五至或六至)為陽,為腑,主熱病。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如數而兼細為傷陰。

滑脈(往來流利)主痰疾。見於左關為風痰,見於右關為痰食,見於寸為吐逆,見於尺為便膿血。

澀脈(往來艱澀)主濕痹。兩尺見之,主傷精傷血。兩寸見之,主汗多津傷。兩關見之,主噎膈反胃,液亡結腸。

緩脈(從容不迫)和緩主正復,怠緩主中濕。

緊脈(牽轉甚急)主寒痛。

長脈(迢迢而來)主氣治。(按∶正氣之治,主於素強)

短脈(縮縮而去)主氣傷。

虛脈(無力)主諸虛病。

實脈(有力)主諸實病。

大脈(粗大)主邪氣進。

小脈(減小)主正氣衰。

洪脈(闊大)主熱實。

細脈(纖小)主寒虛。

弦脈(狀類弓弦,細長而勁)主停飲。寸弦為陰乘陽,主頭痛。尺弦為陰乘陰,主腹痛。

芤脈(狀如蔥管,浮大中空)主失血。

濡脈(浮而無力)主諸陽虛之病。

弱脈(沉而無力)主諸陰虛之病。

革脈(浮而極有力)主男子亡血傷精,婦人半產崩帶。

牢脈(沉而極有力)主諸疝 瘕,心腹寒冷疼痛。

促脈(數而有止)主陽盛而郁。

結脈(緩而有止)主陰盛而凝。

散脈(浮大不收)主氣泄而虛。

伏脈(沉閉不見)主氣鬱而閉。

動脈(動而不移)陰陽相搏,故主諸痛。陽動主發熱驚狂,陰動主汗出血崩。

代脈(止而有定)主真氣絕而不續,若不因跌打氣悶,暴病氣奪,痛瘡氣傷,女胎氣阻,而無故見之,則必死矣。

脈有宜忌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若見沉微澀小,證與脈反,必凶。汗后邪解,盒飯脈靜身涼,若躁熱,邪不為汗衰必難治矣。若陽證見陰脈,命必危殆。陰證見陽脈,病雖困亦無害也。瘧證脈應得弦象,弦遲多寒,弦數多熱,理本自然。若得代、散二脈,邪尚未解,正氣已衰,命恐難保矣。中風脈宜浮遲,若堅大急疾為逆。勞倦傷脾,脈當虛弱為順。若自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瀉痢里虛,見沉小滑弱之脈為順。若反見實大浮數之脈,則身必發熱而成惡候也。嘔吐反胃,脾虛有痰,見浮滑脈為順。若沉數細澀,則為氣少液枯,遂致結腸而死矣。霍亂見陽脈為佳。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脈不接續而致,非死候也。如脈伏不見,四肢厥逆,舌卷囊縮,為陰寒甚,危候也。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如兼見濡者,病將退也。若沉伏與緊,則相反而病深矣。陽喘多實,屬風與痰,脈以浮滑為順。若脈見沉澀,四肢寒者,為陰喘屬寒與虛也,為不治逆證。火熱之證,洪數為宜。若見微弱,證脈相反,根本脫離,葯不可施矣。骨蒸發熱,脈數而虛。若澀小不可救矣。虛勞證,宜見虛脈。若兩關脈弦,乃肝木乘脾。若見細數,乃陰虛火盛,上刑肺金,便不可治。失血諸證,脈必見芤。若緩小尚順,而數大堪憂矣。蓄血為有形之實證,見牢大實脈,與證相宜。倘沉澀而微,是挾虛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速愈哉。三消之證,燥熱太過,惟脈見數大為吉。若細微短澀,死不可救也。小便淋閉,鼻色必黃,脈實大者,可用攻葯。若逢澀小,為精氣不化,死亡將及矣。癲狂證以浮洪為吉,若沉而急,病莫能救矣。癇證宜見浮緩之脈,若沉小急實,是病深也。或但弦,無胃肝之真臟脈見矣,安望其更生耶。心腹痛,脈宜遲細。如浮而大,是中虛邪盛,不能收捷功也。疝屬肝病,脈必弦急。但牢急者生,而弱急者必死矣。黃疽濕熱,洪數浮大為宜。一見微澀,虛衰已甚,無葯可療矣。腫脹脈,浮大洪實為宜,若沉細而微,證實脈虛,難言生矣。積聚見實強脈可生,若沉細為虛,真氣敗絕,不可為矣。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則凶矣。鬼祟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癰疽未潰,洪大脈宜。及其已潰,洪大脈反忌矣。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證,數而無力。癰痿色白,脈宜短澀,若逢數大,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相宜,若沉細無根,其死可知矣。

婦人脈象

婦人有子,其脈陰搏陽別。寸為陽,尺為陰,尺陰之脈搏指而動,寸陽之脈則不搏指,迥然分別,此為有子之診。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者主有子。蓋心主血,血主胎,故胎結而動甚。滑而且數,按之而散,三月之胎也。按之不散,五月之胎也。五六月後,孕婦之乳房有核,吮之有乳者,則主有子。左為陽,左疾為男胎;

右為陰,右疾為女胎。男胎腹形狀如釜,女胎腹形狀如箕。如欲產,必見離經之脈。離經者,離乎經常之則也。蓋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所必然。如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若實大弦牢定主凶矣。

脈象危候

心絕之脈,前曲后居,如摻帶鉤。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后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中和之氣。鉤即洪脈也,但鉤無胃,故曰心死。又如轉豆,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主一日死。

肝絕之脈,急如循刃。又勁如新張弓弦,主八日死。

脾絕之脈,如雀啄。又如屋漏。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又若杯覆,又若水流,主四日死。

肺絕之脈,如風吹毛,又如以毛羽中人膚,皆言其但浮而無胃氣也,主三日死。

腎絕之脈,來如奪索,闢辟如彈石,石即沉脈也。舊訣雲∶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主四日死。

命絕之脈,如魚翔蝦游。舊訣雲∶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忽一躍。又如湧泉,莫可挽留,皆死脈也。

色合問診法

黑色當主痛,詢之無痛,或為腎傷,女勞疸也。察之又非女勞疸,其為血蓄於中,顏變於外可知。然血蓄之黑,則必或吐衄,或下血,而後即轉黃色,以瘀去故也。面微黑黃,視其壽帶紋短,若纏繞口角,亦非蓄血,即相家所謂∶蛇入口,主人餓死。更視其人有飢餓削瘦之容,詢問必是噎膈病。

色合情診法

白色主脫血,察之並無脫血之脈,但脈如亂絲,問之始知因恐怖而得也。恐則血隨氣下,故色白怖,則神隨氣失,故脈如亂絲。乍白乍赤者,氣血不定之色也。脈浮氣怯者,神氣不安之象也。問之知中心羞愧,始有此氣色。羞則氣收,故氣怯,愧則神盪,故脈浮。

色合脈診法

新病脈奪而色不奪,久病色奪而脈不奪,如新病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邪不盛,其病易治。如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其病難治也。

色合形診法

凡眉間起五色,主病在皮者,以肺主皮毛也。營變五色,蠕蠕然動。主病在脈者,以營行血脈也。目起五色,主病在筋者,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也。耳起五色,主病在骨者,以腎主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澤,不能外榮也。

辨毛髮

毛髮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潤。若發直如麻,鬚毛焦枯,皆死候也。

辨皮膚

皮膚者,即從關至尺澤之皮膚也。《經》曰∶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小,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尺之皮膚亦澀。故曰∶脈尺相應也。若診尺之皮膚寒,則主虛瀉。診尺之皮膚熱,則主病溫。如非病溫,則主陰虛寒熱勞疾也。凡風病,則尺之膚滑,痹病則尺之膚澀,氣血盛則尺之肉豐腴,氣血虛則尺之肉虧竭。

辨絡色

絡有陰陽,陰絡在內,深而難見。陽絡在外,滑而易見。其色隨四時推遷而變,遂即所變之色,以診寒熱。寒多則脈凝泣,凝泣則色青黑。熱多則脈淖澤,淖澤則色黃赤。

辨宗氣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之下,其動應衣,以候宗氣。若動之微而不見,則為不及,主宗氣內虛。若動之應衣而甚,則為太過,主宗氣外泄。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主有積聚。若絕不至,則死矣。

辨臍上下

臍之上,主候胃。臍之下,主候腸。其捫上下之腹皮寒熱,則知胃腸有寒熱之病。胃中有熱,每喜冷凍飲料。腸中有寒,多喜熱湯。然與之飲熱,不可過熱,與之飲寒,不可過寒,惟當適其寒溫之宜而已。

辨胃腸

胃中有熱,上發口糜,心空善飢。腸中有熱,下瀉熱物,色黃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而厥,腹脹而疼。腸中有寒,小便尿白,飧瀉腸鳴。

辨形肉

形分強弱,強者外邪難犯,弱者外邪易干。食多而肥者,強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強也,乃痰也。

肥人最怕脈如綿絮,謂之無氣,則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肉乾著骨,謂之消瘦,亦主死矣。

辨形脈

《經》曰∶形氣已脫。九候雖調,獲死者,謂形脫無以貯氣也。形氣俱虛,寸口脈調,可醫者,謂形氣未相失也。形盛而肥,脈小少氣者,謂氣不能勝形,形衰而瘦,脈大多氣者,謂形不能勝氣,均主死也。

辨形腫

目窠上下腫者,主有水氣之病,從面腫起者,名曰風水,陽水也。從足脛腫起者,名曰石水,陰水也。

若手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非水也,乃陽氣虛結不還之死證也。

辨形憊

《經》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凡此形神將奪,筋骨虺頹之形狀,皆主死候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