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來之不易的史記,史記是如何寫成的?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太史令司馬談之子。早年從董仲舒學《公羊春秋》與孔安國學《古文尚書》。二十歲后漫遊各地,考察逸聞軼事,搜集史料。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它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司馬談雕像

司馬遷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司馬談任漢太史令。司馬談是一位學問淵博、目光遠大的史官。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懷著很大的雄心壯志。

公元前110年,當時司馬遷三十五歲,他奉命從四川回到京城,看望病重的父親。司馬談拉著他的手哭著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遠祖掌管天文曆法,已成累世家學,后一度衰落。你如能再作太史令,那就可以繼續先祖的事業了。。。。。。」司馬遷淚流滿面,低著頭對父親說:「兒雖不材,但一定會把祖先和您所談論的內容記錄下來,好好繼續先輩的事業。」不久,司馬談就死去了。三年後,司馬遷果然繼承父職作了太史令。他廢寢忘食,刻苦攻讀,為寫《史記》作了充分的準備。

然而正當司馬遷雄心勃勃、發奮寫書的時候,禍從天降,他因「李陵事件」講了一些真情實話,而慘受宮刑。受了這樣的奇恥大辱,他悲憤欲絕。但是,為完成父親囑託的事業,給後人留下信史,司馬遷決定活下去,發憤著書。

兩年後,司馬遷受赦出獄,喜怒無常的漢武帝又召他做中書令。有一天,司馬遷正在家中寫《史記》,突然看見大兒子司馬臨怒氣沖沖地闖進來,說:「爹爹,你看我從市上揭來的揭帖。」司馬遷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魚躍龍門變成龍,還看鯉魚雌與雄,假如非雄也非雌,躍上龍門也非龍。」

原來,這是朝里與司馬遷為敵的李二師一伙人乾的。後來,司馬遷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都竭力發對他應召。他們說:「你這個德才兼備的司馬遷,為何非要進宮作『閨閣之臣』,甘受此辱?」司馬遷強忍心中的劇痛說:「不進宮怎知宮廷秘史?不和帝王將相打交道,怎知他們靈魂善惡?不應召,史書又怎樣去寫?」

後來,司馬遷進了宮,作了中書令。但他知道,他寫的這本紀傳體通史的《史記》,必然會遭到漢武帝的反對。因此他早就作了應對,完稿后他同時準備了幾份:一是手稿,後來漢武帝追查,他便將手稿呈交上去,果不出所料,手稿被漢武帝燒毀了;二是副稿,由才智非凡的女兒司馬英抄寫,以便「藏之名山,傳之後人」;三是腹稿,他每寫一篇,都命外甥楊惲(司馬英的兒子)學懂背熟,以確保信史傳給後人。祖孫三代,繼承祖輩寫史的大業,精心保存《史記》,才讓這部不朽的著作流傳了下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