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療痛經?

痛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人說,就像腹部開啟洗衣機的甩干模式。

有人說,痛經是上面留著汗,下面淌著血。

痛經,不痛則已,痛起來要人命。

腹痛、胸痛、頭痛、水腫、四肢無力……伴隨生理變化和內分泌失調的情緒低落、易怒、暴躁。更有甚者,痛到虛脫,昏厥,進醫院,得抑鬱症。

艾灸,作為傳統中醫療法的一種,也早被用來解救廣大痛經女性。中國許多地方的民俗中,都有初生兒和產婦泡艾葉澡的傳統,可以窺見,這株草莽生長的野草,有著千百年代代相傳的質樸「仙用」。

那麼,到底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療痛經呢?

中醫眼,看痛經原因

在中醫看來,痛經多由腎虛、氣滯、血瘀造成。

而其中,又以腎虛,即腎陽不足導致宮寒血瘀最為常見。為什麼呢?因為當腎陽不足的時候,子宮容易失去溫煦,受到寒氣的侵襲,血寒凝固,氣血運行受阻,月經便會不順,受阻而痛。

一般來說,小腹冷痛,得熱則痛減,經量稀少,顏色暗紫,伴有瘀塊,同時還有四肢怕冷、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癥狀,就是腎氣不足、子宮受寒的表現。而補腎陽,可從根本上給子宮溫暖。

氣滯為什麼也會造成痛經?氣滯血瘀常同時出現,所謂氣滯則血瘀,就是說,氣不行則血不行,氣滯則無法推動血的運行,血自然就瘀堵了。鬱悶、生氣、低落,都會導致氣堵在裡面出不來,就容易血瘀。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是痛經。

再者,受寒、貪涼也是導致痛經的常見原因。比如,有的女生髮現,即使平時不痛經,如果在月經來臨之前受寒,或者喝了冰水,淋了雨,那麼來月經的時候,也會痛經。

對於那些平時愛吃冷飲,喜歡穿露臍裝、超短褲的姑娘來說,痛經就再正常不過了。身體內外受寒,涼氣滲入機體內部,時間久了,子宮由溫暖變得陰冷,來月經的時候,血寒凝滯,經血不暢就會引發疼痛。

月經是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脫落,這就好比撕牆紙,本來牆紙和牆面都是乾燥的,稍微用點力氣,就很容易撕下來,但是如果在撕之前,潑一些涼水在牆上,或者讓牆壁受潮一段時間,那麼,再撕的時候,就會很費力。

溫腎暖身,需純陽之艾

既然腎陽不足容易導致宮寒血瘀,因此解決痛經問題首要是溫補腎陽,而在眾多溫補腎陽的方法中,艾灸的溫調效果最明顯。

古法艾灸的原理,一是通過艾條燃燒產生的熱量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濕等效果,二是藉助艾草本身能通十二經絡的特性。灸法是源遠流長的傳統中醫療法之一,古人曾嘗試過將各種樹枝、藥草應用於灸法中,比如燈心草、桃枝、桑枝、麻葉,在眾多施灸材料中發現,艾的治病功效最好,而這正與艾葉的葉脈細膩,能「通十二經絡」有關。

所謂「通十二經絡」,用現代醫學的話來說是指,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佔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並被機體吸收。

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近紅外線,可通過神經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同時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結合中醫講的人體十二經絡和三百六十五的穴位,對症進行取穴施灸,能達到調節機體氣血的效果。

艾灸治療痛經,常灸四穴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關是關口,元指元氣。關元像人體的「陽關」,是陽氣通行的關隘。對女孩子來說,關元穴就像個小房子,蓄著精血,位於下腹部,榮養子宮。艾灸關元穴能自然起到活躍腎氣,補充腎陽不足,促進氣血運行、溫經活血、暖宮散寒、防治痛經的作用。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氣海穴是補氣的要穴,所謂「氣海一穴暖全身」,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痛經,艾灸氣海穴能起到溫陽益氣、扶正固本的作用。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

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可健脾和胃、運化水濕,主治脾胃病和水濕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經多氣多血。艾灸足三里可補益氣血,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痛經。

取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三陰交穴有「女人的保養大穴」之稱,是脾經、肝經、腎經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之處。常灸此穴對治療女性痛經、月經不調,預防各種婦科疾病特別有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