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園,英雄葬此,共和國永遠銘記他們血染的風采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這是魯迅先生的兩句詩。

這兩句詩高度讚揚了在革命年代里,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不惜拋灑熱血,以身報國。

用這兩句詩,來謳歌無數革命烈士是再恰當不過的。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又感動的詞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讓人心中很少有激情。

然而這種奉獻精神卻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革命鬥志。

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生命更崇高的意義在於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也許蕪湖的烈士陵園就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完美的詮釋!。

蕪湖烈士陵園,坐落在市區東麓,與風景秀麗的神山森林公園相毗鄰,始建於1953年,佔地66畝。

共劃分為紀念碑陵墓憑弔區、烈士事迹紀念館、中心廣場、接待管理辦公等四個主要功能區。

「蕪湖烈士陵園」幾個字由曾任安徽省委書記李葆華題寫,而李葆華先生正式革命烈士李大釗的兒子。

陵園的紀念廣場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面積很大,廣場的右側是造型別緻的紀念館。

紀念館里陳列著許多珍貴的資料,集中展示了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在蕪湖地區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推動本地區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

烈士紀念碑建在高高的神山之巔,通向紀念碑的台階分兩部分:

下面有三級平台,不多的台階和平台都是用和廣場同樣顏色的大理石鋪成。

上面分四級平台,平台和台階都是用麻石鋪成,每級平台之間的台階均為三十一級。

聳立雲霄的二十多米高的紀念碑呈「人」字形,用紅色花崗岩砌成,正中鑲刻著一顆白色的心形圖案,象徵革命先烈永遠活在蕪湖人民的心中。

黑色紀念碑的基座正面,刻有遲浩田將軍題寫的八個鎏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筆畫間透著一股莊嚴肅穆的革命深情。

站在紀念碑前眺望山下,碑前廣場顯得更加寬闊平坦,右側的烈士紀念館半圓形的銀白屋面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閃光。

放眼遠方只見到處綠樹成蔭、滿目蔥蘢,遙想那些為了共和國不惜捨身的先烈們,他們曾經拋頭顱灑執血的土地,如今處處皆是春光。

翻開中國的現代史冊,滿滿的都是血與火的交織,有多少響亮振人的名字都和蕪湖有關:

安徽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王步文烈士;王培吾、薛卓漢、俞昌准、蔣光慈、曹淵等革命先驅;「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瀾將軍;被譽為「空軍董存瑞」的畢武斌烈士,「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李家發烈士,還有安徽省最小的革命烈士承小多……

這麼多的革命烈士,你聽說過,或者是從未耳聞,都無關緊要。因為歷史前行的過程,就像浪花一樣,一層蓋過一層。

有些人會遺忘,也有些人在不斷記錄,不斷揭示。

戴安瀾(1904-1942),蕪湖無為縣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參加過北伐、古北口抗日戰、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

他一生最光輝的事業,就是1942年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在接連取得同古會戰和收復棠吉等戰役的勝利后,於同年五月在朗科地區指揮突圍戰中負傷,大約一個星期後,因傷重不治,在緬北茅邦村以身殉國。

他死後,周恩來總理含淚地為他題寫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毛主席為他賦詩: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青山有幸埋忠骨」,鮮血染遍了中華大地,英靈長眠在烈士陵園。巍巍青山,點點紅花,永遠記得這些不屈的英靈,先智的人傑。

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後世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並永遠激勵著後人不斷前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