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事略及要著譚概

荀子事略及要著譚概

山東省微山縣 李成君

【提要】

荀況是繼孔、孟之後的又一位承世大儒。他為傳續和光大孔子的儒學文化作出了畢生貢獻。他在世道紛爭、諸侯稱雄中,稷下授業,弘揚隆禮觀念;足涉列國,彰顯儒學精神;蘭陵善治,凸顯重法思想;潛心著述,撰寫鴻篇豪文。不愧三傑之秀,堪為一代學尊。

【關鍵詞】

荀況、稷下學宮、祭酒、春申君黃歇、蘭陵邑令、《荀子》。

一、生平事略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年),姓荀,名況,時人尊號為卿。漢代避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戰國未期趙人(關其里籍,持有多說,有謂山西臨猗人。但至今歧異無定,考證難確)。歷史上關於荀況的記載和實錄較少,而且出入頗大。究其要因,古代條件受限,籍著鐫印不多。加之戰亂頻乃,劫火歷盡;搜求非易,流傳阻限。既便引為信史的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雖曾專文明載,但在其《孟子·荀卿列傳》(《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中也著墨不多,簡筆不詳,僅數言點過而已。尤其至宋代,史家感認荀、孟儒學觀點別異,而崇孟抑荀,在學術傳播中故不彰顯。但是儘管史料乏缺,荀子的儒學地位及歷史影響依然深遠,仍不失為先秦時期繼孔孟之後儒家學派的傑出代表、和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師,亦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Advertisements

荀子因勤勉好學,少歲即為「秀才」。早年外出遊歷遠涉,曾尋訪多地,諸如燕、齊、楚、秦、趙等國。在齊地遊學之際,列國諸侯爭雄,齊國國勢鼎盛,人才薈萃,名士輩出。各地德才兼備之士紛紛仰奔匯聚於「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屬二千三百多年前齊都臨淄的一所官學,是戰國時期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主要陣地。換種形式來說,是最初的國家研究院和政府智庫、最早的公立大學辦學地。也是齊魯大地的一處文化地標。它存續時間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培養名士逾千,流派煥然紛呈。是曾經在歷史進程中輝煌了八百多年的齊都臨淄的一顆璀璨明珠。宋代文學大師司馬光曾在《稷下賦》中讚頌曰:「樂五帝之遐風,嘉三王之茂列;致千里之騎士,總百家之偉說」。對「稷下學宮」做了至高無上的評價。荀子因謙恭博學,閱歷豐贍,已修為成一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經學大師和儒學巨擘。他曾先後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即學宮之長,古人大飲必祭,由席中最尊者出任祭酒。后因習而成官號)。至齊襄王時已「最為老師」。荀況得此殊榮並被尊譽為「稷下學宮」之長。為此,六國的優秀士子,也都慕名而至。眾望所歸,師事荀子。韓非、李斯、陳囂、毛亨、浮丘伯、張蒼等一幫人傑,四方雲集於此,堪稱一時之盛。在講學中,他不遺餘力地推行禮教文化,意在弘揚泱泱大國的禮教傳統。他認知,華夏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沿革源遠流長。作為育人選才之所,「不學禮、無以立」。荀況曾言:「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他把禮教之責看得重若泰山。中國古稱「華夏」,秉服章盛威而謂之「華」;持禮儀大端而稱之「夏」,這是相得益彰的大事。傳統禮儀,堪重其表;禮節周至,頗具美德。這是「禮」文化的精髓所在。從古至今所變的是外顯的形式,而不變的是內在的精神。由於荀況的勤勉操持,「稷下學宮」曾一度成為國人的向學中心。並逐漸確立了綜合哲學、政治、法律、倫理、教育、軍事、文化、藝術諸領域的龐大思想體系,為即將建立的封建大統一國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Advertisements

歷史的進程波折難測,世代的存續亦鼎力難為。其後,齊國朝政改由「君王后」掌控,以至權臣主道,用人無當。奸必巧詐,慝唯隱惡;國是日非,江山危墜。荀況敏察時局,曾向齊相陳述列國紛爭所面臨的危機四伏現狀。並對齊國「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等罪惡現象進行犀利深刻地揭露,但忠耿之言,不為上所納,卻反被一群誤國宵小讒毀詆謗。齊王愚鈍不敏,寡恩輕信,蔑賢棄能,疏怠荀況。荀況見朽木難雕,進言無效,便毅然離齊他向。準備獨步天下,尋奔可為之地。時任楚國令尹(國相)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早聞荀況賢德才幹,急欲攬用,多次使人訪求。便於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仿照齊國「尚修列大夫之缺」的做法,延拜荀況為蘭陵邑令(楚國攻滅魯國以後改魯國次室邑為蘭陵)。蘭陵歷史悠久,該郡民風淳樸,廣遙百里,河流涌盪,為一處地脈佳絕的名邑,更是楚國東北部的戰略要地。相傳古時此地原有一土山高嶺,狀如雄巍大陵,至今隱存有跡,堪為稱奇領勝。嶺上蘭花繁盛,香氣飄逸,故而得名蘭陵。惜今際此地已蘭韻不彰,如古郡能再蘭馨溢香,芳艷重光,確乃國民大幸之事,盼哉可期!此為後話。

荀況充任蘭陵邑令后,隆禮重法,循理施政。尊賢愛民,清正廉潔。興修水利,節用裕民。他在施政中,恤民之苦,惜民之力,取民之信,得民之力,憑籍其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幹,傾心刻意,竭誠全力的地治理蘭陵,使其徹改了往昔舊貌。讓蘭陵成為安治祥和,物阜民豐之地。商貿交流互往,吏政清明無弊,百姓安居樂業,農人禾稼自適。據《致仕》篇載:「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這對於當時的蘭陵經濟發展,和其後漢時的繁盛,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荀況在蘭陵政績突出,影響深巨,招致了一些平庸權臣的忌恨,他們在春申君面前肆意毀謗,詭言聳聽:「商湯以七十里之地,周武王以百里之地,後來皆為天下王。現在荀子是賢臣者,你讓他統治蘭陵百里之地,這不是很危險的事情嗎?」春申君為讒言所擾,輕信允納,便憂疑地辭卻了荀況。荀況無法自辯,便慨然離楚就趙,趙王久聞荀子賢德,立拜他為上卿,恭禮待之。這個消息很快傳至楚都,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誠懇進言:「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則滅亡;管仲去魯入齊,結果是魯國衰弱而齊國強霸。現在荀子是天下賢人,他離開了楚國,楚國恐將不得安寧了。」春申君聽聞此言,至感懊悔,又使人去禮聘荀子,並一再致歉。但荀況沒有立言應允返任之事,他詳寫了一封長信,讓使者復呈春申君。信中誠摯尖銳地勸諫黃歇要近善持正,勿信讒言。親賢臣,遠小人、辨真偽,識忠奸。更要高度警惕邪惡小人的陰謀詭計。不要「以瞽為明,以聾為聰,以是為非,以吉為凶」。春申君倍懷誠意,再三差使向荀子道歉,並懇請他顧及舊昔情感,重返楚國。荀子權衡再三,確感在蘭陵待時已久,對其地有著至好印象,與民眾有著深厚感情,又見春申君屈尊再三禮請,殊為誠懇,於是再返蘭陵,仍續任蘭陵邑令。屆時,荀況已相繼兩次充任蘭陵地方長官,先後任期時逾十八年之久。荀況長期在蘭陵從政,著述和適時地授業講學,不但為全國輸送了一批棟樑國士,也為蘭陵本土培養了不少人才精英。漢時蘭陵儒學勃興,多善涵學,均皆獲益於荀子的遺風歸望。確謂地靈人傑,澤被綿長。但至為遺憾的是,荀況復返蘭陵任職,僅隔年余,即公元前238年,楚相黃歇被陰險歹毒的門人李園設計謀害,招致殺身滅族之禍。用人不察,恩將仇報,令人吸嘆!春申君遇害后,荀況的蘭陵邑令之職也隨即廢止。但荀子沒有遷離楚國,依然留居蘭陵這塊難以割捨的熱土祥邦,在蘭陵東南的一個名叫「孫樓」的小山村潛心著書立說。他摒拒了一切的俗務應酬,以無比卓絕的情態和老當益壯的精神,來續寫著他的人生輝煌。在這處遠避浮塵喧囂的山野村居,他執著地完成了許多異常重要的文著,傳播儒學,啟人警世。最終,他以八十餘歲壽齡坦然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至於卒年何時?沒有卻說。司馬遷《史記·孟荀列傳》亦曾明確記載,應為公元前238年之後。而據《蒼山縣誌》考為荀況逝年,約於公元前230年辭世,葬在蘭陵。但當代已故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廬先生則論據「直到秦朝統一,他還在世」。(《中國思想史綱》),關此,有待史料(或考古)新證,科學詳析后而再確定。但值得今人永念的是:荀子與古郡蘭陵結下了生死之緣,蘭陵與荀子的名望相得益彰。哲人千古,傑地重光!

二、要著掠議

荀況是繼孔孟之後的儒學宗師,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亦是西漢經學的開拓先哲。其思想特質至為精深玄奧,沉雄博大。非一般泛學之人所能啟悟至解。這與他的好學善思,遊歷涉廣,閱見豐富,壽高鑒遠不無關係。他的許多經典名著,非一時一地而所完卷;他的諸多嘉言名句,也非短時短期所可撰就。如能較為確靠地揭示和考定荀子著作名篇的大致寫作時間和創作背景,這對能深刻地揭示荀子思想的基礎成因,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其哲學實質,尤為至關重要。荀子治學勤奮,著作嚴謹。他以無比卓絕的情態,審慎嚴謹的精神,弘深廣博的學識,纖毫不苟的標準,來論證著述他不凡一生的識見和心得。溯史而論,在先秦原始儒學的陣營中,對儒學經典的傳播倚恃的兩位傑出人物,一位是孔子及門弟子子夏,另一位就是原創儒學的殿軍人物荀況。應該說,子夏把儒家經典由春秋末年傳播到戰國時代,為戰國時期儒學的振興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而荀子則把儒家經典由戰國末年傳播到秦漢之後。為漢代經學的繁榮和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荀子一生著述頗豐。後世學者為其結集的名著《荀子》是其代表之作。據西漢經學家劉向《孫卿書錄》考定荀子遺文,原著約有322篇之多,但經劉向刪別考鑒,剔除其重複不確之作,選存了32篇定名《孫卿新書》,亦稱《孫卿書》,這就是存行於世的《荀子》。這是荀子研究史上,首次對荀子原著予以系統歸檢而成的合卷。筆者綜覽其著,借鑒有關史料和學人論述試作歸納,該書篇什內容可分三類:第一屬荀子親筆所著,應為:《勸學》《修身》《不苟》《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倫》《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共二十二篇;第二屬荀子門徒弟子所記述的荀子言行所輯內容,這類同孔子凡例,皆為可行。計有:《儒效》、《儀兵》、《疆國》《大略》《仲尼》五篇;第三屬荀子整理、編集的資料文篇,其間也插入了弟子之作,他們是《宥做》《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五篇。此可參閱廖名春先生的大作《荀子新探》特予說明。

關於《荀子》各篇的大體寫作時間,分而掠議。總體來說,我們可將《荀子》著作大致隔分三個時段:

一為公元前286年遊學於齊前之作品,可考定並無疑義的是《不苟》篇;

二是公元前279年以後至公元前255年以前荀況在稷下的作品,它們是:《王霸》《王制》《正論》《天倫》《勸學》《修身》 。亦可啟列《解蔽》《榮辱》《正名》《性惡》、《禮論》《樂論》諸篇;

xu三是公元前255年以後落居蘭陵時的文作,它們是《非相》、《臣道》、《君道》、《非十二子》、《成相》、《賦》、還可加上《富國》、《致士》、《君子》。《儀兵》、《疆國》、《儒效》體現的都是荀子公元前255年以前之事。《大略》反映的事則統懾於各個歷史時期。《仲尼》篇前半內容反映的可能是荀子在稷下時的思維指要;而後半篇反映的可能是其在蘭陵時的思想脈絡。但囿於史料所限、直接證據確乏,類此隔斷分期難免存在偏頗和違誤史實之弊。但依循這一主線,擬可大致考定出荀子一生其思想發展潛變的中心軌跡。

以上是我初涉國學鴻儒荀子的簡淺心得和體會。所談不諳要領,懇請方家教正。因荀學太為深奧,不易領悟,雖得焦子棟先生的助幫,使我融入了荀學之圍、儒史曠域。我雖研好史乘多年,具備一定的文史功底,但在學習荀子的有關論著中,卻深感難悟其奧,力不從心。這倒促使我刻苦自勵:研學荀子、讀懂荀子、領悟荀子、熟知荀子,能和荀子這位歷史上的博學儒聖千年同語,萬載共音,實感慰勉。今後要在弘揚荀子精神,繼承荀子學風,遵循荀子遺教,光大荀子德品,努力作出貢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