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口乾,不是滋陰降火這麼簡單!

很多患者常出現口乾,有因為陰虛火旺,陰津不足體燥所致,治療的方法是養陰生津潤燥,多使用生地、麥冬、沙參、玉竹、石斛等藥物。

但臨床上也有很多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不運,導致水飲寒濕內停,津液不能上承口咽部,導致口乾。

這類口乾的患者,火熱的現象不明顯,多伴有陰寒表現,比如怕風寒,不耐生冷,四肢冰涼,脘腹脹滿,大便稀溏等。這類型不是真的津液不足,滋陰潤燥生津的藥物無效,反而加重癥狀;

治療方法在於健脾祛濕散寒、輸布陽氣等,經常使用附子、肉桂、蒼朮、白朮等藥物,不怕溫燥,反而能夠減少口乾的癥狀。

曾治療一中年女性患者,數年來常口乾,時時欲飲水,飲多則腹脹,西醫檢查血糖等無異常,過往多使用滋陰生津藥物,每用則消化不良、胃腹部不適;常伴有脘腹脹滿,疲勞,怕風寒等表現。

Advertisements

辨證屬脾陽虧虛,寒濕內停。

予處方:制附片20 g(先煎),紅參6克,炒白朮15 g,乾薑6克,茯苓30 g,甘草3克,陳皮10 g,蒼朮10克,厚朴10克,桂枝10克。

服藥后口乾逐步減輕,胃腹部的癥狀也逐漸好轉,參照上方加減調理約一個月而痊癒。

按:患者脾陽虧虛,運化功能差,水濕內停,陽氣虧虛,氣不化津,津液不輸布,導致口乾;調理使用附子理中丸、平胃散等加減,大致的調理方法是溫陽健脾,通陽化氣,行氣祛濕散寒,目的是使陽氣恢復,陰霾消散,津液調達輸布。

以上方葯調理方法供同道及患者參考;癥狀複雜,建議找中醫醫師就診。

關注我,頭條號里有更多中醫養生文章;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