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分子活性肽比酵素更神奇

近兩年來,酵素風靡亞洲市場,其宣傳功效包括減肥、排毒、抗衰老、治癒疾病……甚至被稱作「正在風行全球的抗衰老革命」。許多愛美女士還模仿網路和書籍中介紹的方法,在家自製酵素。酵素真有這麼神嗎?什麼作用?它們到底誰更神奇?為此,小編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為你揭開酵素和活性肽背後的真相。

酶別稱酵素,生物催化劑,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 在酶的催化反應體系中,反應物分子被稱為底物,底物通過酶的催化轉化為另一種分子。幾乎所有的細胞活動進程都需要酶的參與,以提高效率。與其他非生物催化劑相似,酶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用Ea或ΔG表示)來加快反應速率,大多數的酶可以將其催化的反應之速率提高上百萬倍;事實上,酶是提供另一條活化能需求較低的途徑,使更多反應粒子能擁有不少於活化能的動能,從而加快反應速率。酶作為催化劑,本身在反應過程中不被消耗,也不影響反應的化學平衡。酶有正催化作用也有負催化作用,不只是加快反應速率,也有減低反應速率。與其他非生物催化劑不同的是,酶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只催化特定的反應或產生特定的構型。

Advertisements

雖然酶大多是蛋白質,但少數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並非為蛋白質,有一些被稱為核酶的RNA分子也具有催化功能。此外,通過人工合成所謂人工酶也具有與酶類似的催化活性,包括人工合成的DNA。 有人認為酶應定義為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劑。酶的催化活性會受其他分子影響:抑製劑是可以降低酶活性的分子;激活劑則是可以增加酶活性的分子。有許多藥物和毒藥就是酶的抑製劑。酶的活性還可以被溫度、化學環境(如pH值)、底物濃度以及電磁波(如微波)等許多因素所影響。

另一個抗氧化、延緩衰老的名詞——活性肽,也開始聲名鵲起。不僅臨床治療中早已有肽類藥物(胰島素、胸腺五肽等),營養治療中也有了短肽類的腸內營養製劑,而如今,食品行業中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肽類產品。在科研領域,科學家們甚至斷言:肽——幾乎無所不能!無葯可與其相比。

Advertisements

關於酵素的3個真相

信息來源:《生命時報》

「酵素」一詞的本意是一類蛋白質,是大分子物質

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表示,「酵素」是個日語辭彙,在中文裡,它早就有個正式的名字——酶。酶是大多數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各種酶的缺乏往往都會帶來或大或小的毛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說,目前發現的酶除極少數是核酸以外,絕大多數屬於蛋白質(由氨基酸構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也就是說,市面上的酵素產品,其本質就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確實對人體具有許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這種外源性的酶——酵素進入人體后,還能保留其原有的結構和性質嗎?

酵素進入胃腸後會「失活」,起不到原有的功效

酶是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質,其活性存在的基礎是蛋白質的完整結構。蛋白質進入人體后,需要先經過胃腸道的消化過程。胃中的胃蛋白酶、腸道中的胰蛋白酶及其他的消化酶,會將從環境中吃進來的酶切開,分解成小分子肽或氨基酸,幾乎沒有能保持完整的。即使有完整的,想要發揮作用還得「碰巧」被直接吸收進入血液。由此可見,酵素進入消化道后,會被分解,沒機會進入細胞,即使原本有作用,也不能發揮其功效了。

自製酵素和泡菜沒有本質差異,功效還不如直接吃水果很多自製酵素的方法和食譜,一般方法是把水果洗凈切片,按一層水果、一層糖的順序裝入玻璃罐內,密封後放置在陰涼處,浸泡3~6個月後就可以喝了。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分子生物學博士郗旺指出,這種自製方法,其實就是一種自然發酵,因此做出的所謂水果酵素實質就是一種發酵製品。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存在許多的致病菌,製作出的「酵素」還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而且,整個發酵液中蛋白質和纖維素的量很低,就算喝上一公斤,獲得的總蛋白質也不過0.2克,還不如吃上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

此外,絕大部分的酶需要在細胞內發揮作用,從外界攝入的無法進入細胞內部。因此,可以總結出,通過吃的方式補充酶是無效的,更無法起到調節體內「酶」水平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