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膠質瘤鎖孔手術, 手術要「無瘤」操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十一病區主任孫彥輝教授做學術報告《膠質瘤手術的原則與體會》

發言要點如下

十幾年來,我一直在做膠質瘤,手術日我每天2-3台膠質瘤手術。今天把這十幾年來2000多台膠質瘤手術的體會和大家分享,請批評指正。

目前,無論低級別還是高級別膠質瘤,開顱手術依然是首選的也是最為可靠的治療手段,這是毋容置疑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手術中一定要解除佔位效應。我在門診中看到很多膠質瘤患者術后複查腦腫脹非常嚴重,最後就解釋水腫,實際上是因為手術沒有達到目的。如果手術切好了,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手術切除原則當然是在盡量不損傷神經功能前提下,儘可能多切除腫瘤,但是切多切少,什麼時候能夠保護神經不受損傷,這就成為關鍵了。但現在出現的很多新的輔助技術,雖然能夠讓風險減少,但未必就完全可靠,所以很多東西可能需要慢慢體會。

Advertisements

手術切除分為全切、次全切和部分切除,部分切除我認為就是一個開放性活檢手術。無論高級別還是低級別膠質瘤,手術切除多少與患者預后直接相關。

我認為切除有10個原則:

1、術前腫瘤的精確定位:

定位不要定在額葉顳葉,應該準確到腦回,CT、MRI、fMR、DTI等技術都有利於定位,但都不是絕對可靠的。很多融合等技術確實有幫助,但中國很多基層單位沒有這樣的設備,做科研還可以。

2、適當擴大手術入路:

過去幾年曾經興起過鎖孔手術,我個人感覺對這個手術深惡痛絕,不知大家有沒有體會,一旦腫瘤沒有切乾淨而二次手術,或者因為複發而二次手術,那連皮瓣都不知道怎麼設計。所以不建議鎖孔手術,要考慮到腫瘤複發等各種情況,對手術入路適當擴大。

Advertisements

3、術中準確判斷和保護功能區:

很多片子說是功能區,但我看未必。語言區之前大家比較關注,之前有雜誌文章報道,像額葉顳葉術中監測時都可能出現語言障礙,那腫瘤是切還是不切,最後可能都不切了?所以,這些監測都可以參考,但我感覺不作為絕對標準,像運動誘發電位、術中磁共振(手術時間過長)等,另外像5ALA熒光素等(還不能完全顯示腫瘤的全貌),這些對於沒有經驗的醫生來說確實是有幫助,但對於有經驗的醫生來說可能就是既費時又費力,得不償失。

4、對血管的保護:

不管是動脈還是靜脈,特別是靜脈關係到術後腦水腫的程度。

5、治療的切除方法:

在很多重要部位一定要明白腫瘤的切除方法,方法得當了可能功能就會保護的更好。

6、適當擴大切除範圍:

切除時也要適當擴大切除範圍,像額葉的最多右側可以切除6-8公分,左額葉除了額下額後部可以保留之外也可以切除,要根據情況,比如顳葉枕葉的惡性腫瘤都可以做適當擴大切除。

7、遵循「無瘤」原則:

我體會到膠質瘤術中很多操作不當導致了腫瘤播散,很多都是人為造成的,比如術中不斷的沖水。途徑:腦脊液和人為操作;預防:嚴格器械操作,沖水慎重避免腦室開放。

8、合理是用外引流原則:

腦室開放者、腫瘤巨大的情況可能需要合理使用外引流。

9、盡量保留骨瓣原則:

我上千例手術沒有主動去過一個骨瓣,骨瓣保留對患者生存質量至關重要。保留骨瓣可以保持正常的顱內壓調節、有利於頭皮包紮和止血等。

10、盡量恢復原貌的原則:

注意手術切口的設計、避免骨瓣缺損過大等。恢復原貌會給患者很大的自信。

另外,我們還做過國產BCNU緩蝕植入手術的臨床試驗。

發言者簡介

孫彥輝,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第十一病區—腦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參加了國家衛生部和北京市重大科研項目等有關腦膠質瘤的研究工作。成功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腦膠質瘤標本庫,在國內首次應用組織晶元技術進行了腦膠質瘤耐葯相關蛋白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外同行的認可。是應邀出席首屆國際腦膠質瘤學術研討會的唯一中國神經外科醫生,掌握了當今世界有關腦膠質瘤等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治療和研究的最新理論。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腦膠質瘤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標準,倡導和推動了我國腦膠質瘤的個體化和規範化治療。編譯了「腦膠質瘤病人手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曾榮獲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和王忠誠醫學獎勵基金二等獎。目前主要從事腦膠質瘤等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個體化綜合治療的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特別是在腦膠質瘤的顯微外科手術切除、立體定向活檢、腦功能的保護以及個體化放療和化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