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歲禪師與浬浦大岩寺

千歲禪師,又稱千歲和尚、寶掌禪師,是唐代高僧,中印度人,相傳生於春秋周平王時,在魏晉時從西域來到中國。告訴大眾說:「吾欲住世千歲,今六百七十三歲矣」,因此稱之為千歲和尚。唐貞觀中,周遊江蘇浙江。貞觀十五年,到達諸暨里浦山下,遇到一個老者。老人問千歲:「你來這裡為了何事?」千歲回答到:「因為我接近千歲,已經老了,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修行養老。」老人說到:「在此山之陰,林嶂幽聳,中有一石室,名里浦岩,你可以前往居住」。千歲聽從了老人的建議,時值中秋,千歲抵岩下,見山秀泉潔,月白風清,欣然為頌,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游」之句,遂結茅於里浦岩。這是在《嘉泰會稽志》裡面記載的故事。

里浦岩,即澧浦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浬浦鎮浬浦村浬浦自然村村后,地處寺壠山西麓,面臨寺前屏山,為今浬浦鎮與花廳鄉之界山,俗稱寶掌山、千歲岩、石岩山、老鷹尖等。千歲禪師居住此地后,臨岩建寺其上,坐東朝西,初名醴泉院,尋稱崇勝禪寺。

Advertisements

後周顯德二年(955)千歲禪師圓寂之後,其徒塑千歲像於半岩,其去地四十九尺,有石室,可容百人,洞石版數片如削。據《光緒諸暨縣誌》記載:「上有樹,名『貝多木』。雲是千歲和尚遺杖,植此成樹。遠望岩巔,宛似側柏,歷久不枯,亦不加大。又有頻伽鳥,雲是遺舄所化,雌雄各一,黑色如鴿,長依岩下滴水沙石間,見人不驚,每年生雛,雛長能飛則棄去,雛復生雛,至今不絕。同治元年『粵寇』之亂,寺毀於火,此鳥遷巢杜家山(今屬花廳鄉)宗祠樑上。光緒間重葺其寺,飛還歸所,亦異跡也」。

清郭鳳沼作《青梅詞》:「寶掌禪扃夜不關,長明燈下是岩山;春風吹長貝多木,猶見頻伽歲歲還」。

崇勝禪寺於咸豐二年(999)改華嚴般若院,后改稱大岩寺,相傳寺中藏有貝葉經。光緒年間又重行修葺。清郭瑋《游大岩寺詩》云:「匹練懸崖碎剪裁,叢林日夕動春雷;落霞繞嶂明丹篆,晴雨飛空洗綠苔。清磬忽從岩畔出,芒鞋正喜石邊來;貝多一樹初相識,何事頻伽鳥未回?」

Advertisements

「結廬傍翠壁,紅樹俯清溪。無意驚秋老,閑中日月尺。」「亂離歲月任蹉跎,日日山中倚薜蘿。水際岩崖朝暮里,煙雲參得畫禪多。」在余任天的詩里,大岩寺也是一個風景秀麗、與世無爭的地方。禪寺的四周還有「一線天」「石弄堂」「虎跳石」等景點。禪寺右側有一處似三角形缺口的岩石,缺口處一股清流懸空落下,在地面上沖刷出一個圓形小潭,潭水清澈見底。瀑布常年不斷,即使到了旱季也不曾枯竭。

2007年,浬浦村民在舊址墳庵上開土重建,出土了屬晚清時期的釉陶和尚「瓮罐葬」。釉陶瓮罐表面的正中間有兩個對稱的「壽」字,「壽」兩邊各有兩隻仙鶴,下面是一隻麒麟,整幅圖案線條流暢色彩明麗,工藝製作精細,在我市發現的清代釉瓷製品中是少有的。出土時瓮罐內的和尚肉身尚未腐爛乾淨,於是將瓮罐重新封裝埋入土裡,至今仍在。

除此以外,大岩寺附近還發現過不少新時期時代工具、宋代瓷片、元代佛像及和尚墓葬等古迹。遺留的建築主體為民國時期所建,僅存正屋一楹三間,築四柱七檁,明間五架抬梁,次間山縫穿斗式結構,后檐緊靠岩壁,單坡屋面造。用材粗細不一,不甚講究。當前正有善男信女發起重修。

正殿右側次間山牆壁面鑲嵌乾隆五十八年重建《重興碑記》一方。

大岩寺上方有石窟,上刻晚清經學大師俞樾手筆「俞樾藏書處」5字,內藏俞樾著作700餘卷,為其門生傅曉淵、吳澄夫所築。蓋板石碑於85年移入楓橋小天竺文保單位碑廊內。

附:重興大岩寺募化碑記

崇勝古剎后住僧勝千,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間,慘見寺無寸土,前住失傳,殿宇傾圮,兩廡毀壞。竊意寶掌選勝之道場,將變為寂寞藤蘿之廢地,觸目傷心,大不安者。爰同徒孫靜參進寺接住,矢志重修,苦自經營,逐村募化。幸蒙慨擲之施主,隨緣樂捐;復得廬舍之真容,略裝備色。茲藉眾力以告成,應志芳名於不朽,是為記。所有門眷村名杜家山、金田、陶家、磨石山、里鋪、水口、官坂、徐岸、吾家塢、山前一應經懴,住僧執管。謹將捐目刊立於后:(略)大清乾隆伍十捌年(1793)歲次癸丑仲冬全浣之吉重興后住僧勝千、徒法臣、徒孫界源、徒曾孫方摩謹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