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衝擊波治療老年病

肩關節正常活動範圍應為前屈90度,上舉150-180度,外展90度,外展上舉180度,后伸40-50度;后伸屈肘(摸背試驗)可摸到對側肩胛骨下緣,前屈可做大旋轉,內旋、外旋。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一般為退行性病變(磨損、老化),其次為外傷、勞損、或肩關節活動少和活動不當引起炎症和粘連。肩周炎可引起疼痛及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多數患者可自愈,但病程較長,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

臨床表現

肩周炎病程可分為急性期(疼痛期)、粘連期(凍結期)和緩解期。

急性期病程約2-9周,表現為關節滑膜水腫、炎性侵潤,組織液滲出,肩部軟組織痙攣、攣縮,局部血液、淋巴液循環不暢,組織代謝障礙。起初可感覺肩部酸楚、疼痛,多突然發生,夜間加重,肩臂活動因疼痛而受限,局部喜溫怕冷,疼痛可向背部擴散,關節自主活動受限,梳頭、穿衣伸袖均感困難,偶爾因碰撞或活動而劇痛難忍。但此時肩關節被動活動尚可。

粘連期病程約4—12周,表現為關節囊及其周圍結構,如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痛,喙肱韌帶攣縮,滑膜充血、腫脹,失去彈性,關節幾乎凍結,不能活動,疼痛持續,但較急性期有所減輕。由於軟組織變性、攣縮,發生纖維粘連性「凍肩」,因而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若作被動外展與前屈運動時,同側肩胛骨隨之牽動,出現聳肩現象。

緩解期病程約5-20個月,炎症逐漸好轉,疼痛緩解,肩關節活動亦漸恢復,但往往活動範圍不如病前。如積極治療並進行康復訓練,此期肩部疼痛消減,肩關節攣縮與粘連逐漸解除,功能可逐漸恢復。如部分患者未經有效治療或怕痛不敢進行功能鍛練,則可能致使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韌帶攣縮、鈣化,軟組織廣泛粘連,關節部分或完全「凍結」,活動範圍更小,甚至僵化,但此時痛反不明顯。

肩關節功能檢查

摸口試驗

正常手在肩外展上舉時,中指尖可觸至對側口角。根據受限程度可分為:輕度——僅觸及對側耳翼;中度—僅觸到頂枕部;重度—達不到頂枕部。

摸背試驗或摸肩胛

肩內收、內旋動作,正常中指尖可經背後觸及對側肩胛下角。根據受限程度可分為:輕度—受限者可屈90゜,中指能過背中線;中度—受限者達不到背中線;重者——僅能過同側腋后線。壓痛點可發現在肩前方的喙突外側肱骨結節間溝、肩峰下及肩峰后,可見肩胛肌,岡上、下肌及三角肌萎縮。

康復治療

急性期康復以緩解疼痛為主,適當運動,粘連期和緩解期都以功能鍛煉為主。

主要採取制動與休息,減少活動及負重,避免患側卧位。需用弔帶或三角巾等保證肩部的充分靜止,可以口服藥物緩解疼痛,緩解肌肉痙攣,配合理療、針炙、推拿等。

可以有理療法為主,主要為超短波、體外衝擊波治療。

實施步驟

使用極超短波1-2次/d,總計10-12d;體外衝擊波5-7d/次,共1-2次,根據患者肩部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的情況,分別將極超短波的輻射器放置疼痛部位最明顯或患者感覺最為疼痛的部位,固定好后調整功率及治療時間,功率調整25W內以患者耐受為止,時間為15min。極超短波治療結束后等體內溫度降至與周圍皮膚溫度后再做體外衝擊波治療。擊波脈衝次數2500次,能量壓強3bar,頻率5-8Hz,以肩部壓痛點為中心分別從橫、縱方向進行治療,可以在疼痛的周圍探尋患者疼痛較明顯的部位做定點治療100-200次。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及患者耐受力,合理調節工作壓強及衝擊劑量,每次治療1800~2500次衝擊,每 5 天治療1次,共治療3次。治療結束後患者肩關節恢復正常關節活動度,效果明顯。

肩部要堅持活動,循序漸進有規律的做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鍛煉。

運動療法

可促進肩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松解粘連,活動同時促進肌肉訓練,增加肌力,克服萎縮。對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的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應強化肩袖肌群力量訓練,從而減輕長頭腱的負擔。

以患者主動運動為主,從小幅度開始,逐漸加大幅度,一般每日活動2次,每次15-30分鐘,注意避免松肩。

鐘擺運動:上身前傾,健側手扶在桌上支撐身體,患側手拿重物,利用重力緩慢做前後、左右和旋轉活動,每個方向重複5-10次,也可以站直做肩關節旋轉活動。

抬臂運動:坐位或平卧位,用健側手扶住患側手腕,健側手臂用力向上抬舉過頭頂,不要弓背,不要曲肘,若開始有困難可適當曲肘,重複5-10次。

肩內、外旋運動:仰卧位,肘關節屈曲90度,做手心向上和手心向下的前後運動。

前屈外展運動:平卧屈膝,將雙手置於頭頸後方,起始位置是肘關節豎起,后肘部逐漸外展至貼近床面,重複5-10次。

拉患側肩背部,初期可以平躺或靠牆支撐,重複5次,每次堅持20秒鐘。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