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如何把圈練小?

太極拳的中圈、小圈是通過練拳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和丹田的充分協調,進而毫無滯礙的達到一個整體,也就是丹田與身體乃至手腳等各個部位的貫通,貫通直至身體末端的甚至一個指節。

從丹田可以催動身體各個部位,也可以從身體各個部位反過來圍繞丹田旋轉。所以太極拳里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即是練拳圈小到極致的「無」圈狀態。

圈的大小說起來容易,看起來不容易,練起來就更加不容易。

人往往欣賞眼光要高於實際動手能力,所謂「眼高手低」,所以看得出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拳。

練拳走大圈的人,看別人是中圈,能夠感覺到對方水平明顯高於自己,進一步看到有人走的是小圈甚至無圈,雖然知道對方水平更高,名氣更大,反而茫然了。因為對方拳好在哪裡、水平高在哪裡,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學不來,也得不到自身受用。

Advertisements

所以,學拳過程中要多看、多思考、多練。

我們往往看別人拳練的好,看過一遍自己也渾身舒泰,也是自己在看的過程中和習練者進行了互動,不知不覺之間獲益。

但光看還不夠,還要多練。

陳式太極拳圓圈應注意的要點陳式太極拳在整個圓圈運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消息盈虛"、"陰陽轉換"的太極中分一氣旋之理。

在此哲理的知道下,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表現,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虛與實、卷與放、輕與沉、現與藏、慢與快、柔與剛"。在動作中前有左右、上下、裡外、大小、進退、順逆等螺旋纏絲的運動方式,構成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概念。

陳式太極拳的圓圈運動,不准許有直線的划弧動作,更不允許有抽、提、平、移等沒有圈的動作出現,而是要以螺旋纏絲為主體的立圈運動。並且要求在走圓划圈中,以"陽之凝聚則為陰"和"陰之流動則為陽"的原則,及聚陰而生陽、聚氣而化勁的練功程序,以"中氣"的潛轉來帶動形體纏繞運螺旋的轉動方式。

Advertisements

它的表現在於以頸、脊、腰、肩、胯、肘、膝、腕、踝為軸的旋轉大圈,及以股肱為軸做正反旋轉的小圈。令其骨轉,接骨斗榫,藉以帶動內氣的團聚力和運轉能力,使圓形的划圈運動和諧而連貫,練到純熟后就能達到"得心應手"、"身心相應",一見有動,內外、上下、前後無不動,一轉圈周身皆是圈。

太極拳之圈,不外乎體內一圈,體外一圈。練習者必須細心摩練,方得圓圈之趣在陳式圓形划弧走圈的運動中,要以腰為總樞紐,自始至終都要貫穿著中氣潛轉、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氣沉丹田。

初練時必須緩慢,能柔則柔,不可快速,就在於追求"運動須無微不到"的鍛煉方法,如開頭就練快,必然處處滑過,做不到恰到好處。隨著功夫增進,動作才能由慢轉快,快而復慢,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覆練習,才能做到輕靈,而輕靈之中又含有松沉之感覺。此外,練習中必須做到:三心要虛,三心歸田,三處要實,四饋放鬆,四肢貫串,力達四梢等。

三心要虛:是指頭心(百會穴)、手心(勞宮穴)、腳心(湧泉穴)要虛。

三心歸田:是指頭心、手心、腳心所納之氣共同歸納于丹田之中。

三處要實:是指腰處、丹田處、腳底處要時。

四饋放鬆:是指兩肩與兩胯部位確保放鬆狀態。

四肢貫串:是指雙手臂和雙腿足以出入勁為序,節節貫串。

力達四梢:是指四肢以出入勁為度,使氣勁松串雙手指與雙腳趾。並要求在每個動作的運動中,都要講究:"根節催、梢節領、中節隨"。

初練太極拳圓圈者,要求肢體上划圈的幅度必須大一些。為此,四肢首先要大開大合,不能有絲毫的萎縮意思。身法要求中正不偏,在大開大合的前提下旋轉纏繞,不可一味追求中正(包括斜中正)而不敢轉動,因為在初學轉動時,身體回出現一種不應有的搖擺晃動現象,這是關節不開和圈不圓所致,是練習划圈的必經過程,學者不必拘泥。重心移動必須大虛大實,比例以二八開為宜,能增加筋骨的對拉拔長和襠勁的調整能力,這就是"先求開展"的原則。隨著功夫增進,重心比例根據圈度可慢慢縮小。

在練習過程中,特別注意的是:形圓在摺疊,勁圓在內換,骨圓貴斗榫,氣圓貴旋轉。功積力久,圈自會轉圓,圈圓后,圈要收斂(尤其是四肢之圈),愈練愈小,直至有圈意無圈形的有圈不見圈,逐步發展由內達外,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周身相隨,內外一體、氣勁合一,融會貫通,周身無處不渾元,體現出"后求緊湊"的情景,即是陳式太極拳圓圈運動的真義所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