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狀元最為春風得意

唐代科舉,考試和錄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謂通關節,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約定,用不著在考場內、答卷上或在閱卷時作弊,雖不正大光明,卻也不違法。

自宋太祖禁止公薦,科考逐步過渡到以答卷定棄取。宋真宗時,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考試規則,試卷糊名彌封,不論主考官出於什麼動機——受請託、受賄或是愛才,要想預定錄取誰,都不能公開進行了,完全憑考場上的答捲來定錄取與否。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製,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的官職,並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為史家所稱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

Advertisements

宋代朝廷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后,皇帝親自一一接見並賜宴(如聞喜宴、瓊林宴等);詔令宮中衛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後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連皇帝也行注目禮。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出外領兵打仗、奏凱還師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英宗正式規定,此後每三年舉行一次,並成為定製,為歷代所遵循。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並為後代所沿用。狀元一詞的來歷前面已經說明過,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稱榜眼。探花則源於唐朝杏園的探花宴選少年俊秀者為探花郎的習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