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使用誤區

「抵禦耐藥性,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

由於對抗菌素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很多患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菌素的誤區,這就是很多抗菌素被濫用的源頭所在。

誤區1:抗菌素=消炎藥

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殺滅的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鎮痛葯。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疼一切炎症。實際上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症無效。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療無菌性炎症,這些藥物進入人體內后將會壓抑和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的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

誤區2:抗菌素可預防感染

抗菌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菌素治療有害無益。

抗菌素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殺滅微生物的。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長期使用抗菌素會引起細菌耐。

誤區3:廣譜抗菌素優於窄譜抗菌素

抗菌素使用的原則是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聯合使用抗菌素。

在沒有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以使用廣譜抗菌素,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譜抗菌素。否則容易增強細菌對抗菌素的耐藥性。

誤區4:新的抗菌素比老的好,貴的抗菌素比便宜的好。

其實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優勢劣勢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選擇,個體化給葯。

老葯藥效比較穩定,價格便宜,不良反應較明確。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誕生往往是因為老的抗生素髮生了耐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療效,應當使用老的抗生素。

誤區5:使用抗菌素的種類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現在一般來說不提倡聯合使用抗菌素。因為聯合用藥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藥因素,這樣不僅不能增加療效,反而降低療效,而且容易產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

所以合併用藥的種類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就越高。一般來說,為避免耐葯和毒副作用的產生,能用一種抗菌素解決的問題絕不應使用兩種。

誤區6:感冒就用抗菌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菌菌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用。

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菌耐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症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菌素。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菌素來使用。實際上抗菌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

誤區7:發燒就用抗菌素

抗菌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發熱,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菌素治療有害無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抗菌素無效。

此外,就算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也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頭孢菌素等抗菌素。比如結核引起的發熱,如果盲目使用抗菌素而耽誤了正規抗癆治療會貽誤病情。最好還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誤區8:頻繁更換抗菌素

抗菌素的療效有一個周期問題,如果使用某種抗菌素的療效暫時不好,首先應當考慮用藥時間不足。此外,給葯途徑不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也可影響抗菌素的療效。如果與這些因素有關,只要加以調整,療效就會提高。

頻繁更換藥物,會造成用藥混亂,從而傷害身體。況且,頻繁換藥很容易使細菌產生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

誤區9:一旦有效就停葯

前面我們知道,抗菌素的使用有一個周期。用藥時間不足的話,有可能根本見不到效果;即便見了效,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夠必須的周期。如果有了一點效果就停葯的話,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餘細菌作怪而反彈。

同樣地,一旦見效就停葯,癥狀複發再次用藥,如此反反覆復,相當於增加了藥物對細菌的自然選擇時間,也會使細菌對這種藥物產生抗藥性。

還有更多的人在感冒后,自行服用抗菌素,覺得抗菌素是萬能的,甚至用抗菌素來預防疾病。當然,適得其反。尤其是擔心在外就餐,飲食不幹凈而服用抗菌素的,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形象的說,這種人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培養「超級耐葯菌」,等到真的生病,抗菌素已經不管用了。

現在報告的「超級細菌」就是人類濫用抗菌素的結果。過度使用抗菌素會導致細菌抗藥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