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1946年以前阿爾巴尼亞僅有16家私人電影院,上映的都是西方國家的影片。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和發展民族電影事業。開始拍攝紀錄片。1952年7月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建成,改變了初期只生產新聞片的局面,早期比較好的紀錄片有《542號鑽塔》(1957,曾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阿爾巴尼亞之光》(1958)、阿蘇兩國合拍的《光榮的道路》,大型彩色紀錄片《阿爾巴尼亞》及《繁榮吧,阿爾巴尼亞!》等。

1953~1954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與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合作攝製了阿第一部故事片《偉大的戰士》(蘇方導演尤特凱維奇,阿方副導演V.斯特拉托貝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在積累了故事片生產經驗后,1958年阿爾巴尼亞獨立拍攝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塔娜》(編劇F.加塔,導演K.達莫),反映阿農民戰勝舊的思想殘餘、走上農業合作化道路的歷程。此後又拍攝了一些反法西斯鬥爭的影片,如阿、蘇兩國合拍的第二部故事片《山鷹之歌》(1959,編劇F.季亞塔,蘇導演I.奧澤羅夫,阿導演K.達莫),表現1941~1944年阿人民為自由和獨立而進行的鬥爭。1959年我國進口了第一部該國的故事片《塔娜》,此後又陸續進口了《山鷹之歌》、《他們也在戰鬥》、《特殊任務》、《我們的土地》等,這些來自「山鷹之國」的黑白故事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最初的印象。阿爾巴尼亞電影在表現手法上受前蘇聯電影影響較大,結構上又大量借鑒西歐電影的模式,故事情節絲絲入扣,人物性格鮮明。

Advertisements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於我國和阿爾巴尼亞的特殊關係,該國的新影片成了惟一能夠進入中國電影院公映的外國新電影,此間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游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電影荒」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等電影台詞一度家喻戶曉,而《寧死不屈》簡單的電影插曲——《我們在春天參加游擊隊》居然也唱響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電影譯制廠出色的配音給這些影片增色不少。在表現二戰反法西斯的題材上,《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戰鬥的早晨》、《戰鬥的道路》、《地下游擊隊》、《初春》、《伏擊戰》等影片各有千秋。70年代,每每提起阿爾巴尼亞電影,觀眾都會情不自禁模仿一個動作,左手前伸,高呼: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這是上述電影在表現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員時的一個經典動作,這個致禮有點像德國法西斯的:嗨!希特勒!但表達的是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決心。

Advertisements

阿爾巴尼亞電影主要是戰爭片,表現二戰時抗擊法西斯的,但是都是小製作,黑白片,像《山鷹之歌》(上譯1962)、《他們也在戰鬥》(上譯1962)、《伏擊戰》(上譯1970年)、《初春》(長影譯1976年)、《最後的冬天》(長影譯1978年)等。反映農業合作化進程的農村片有《塔娜》(上譯1959年),由李梓、邱岳峰、楊文元、畢克、趙慎之配音,以階級鬥爭為背景的反特片有《特殊任務》(上譯1963年)、《我們的土地》(1964年上譯)《最初的年代》(上譯1965年)、《烈火行動計劃》(1973年)。值得一提的是新聞電影製片廠1974年譯制的《山姑娘》,這是一部彩色芭蕾舞劇片,寫山姑娘在山村傳播文化,破除舊風俗,與階級敵人的鬥爭。1976年長影翻譯的《初春》是部驚險片,寫游擊隊派特工潛入義大利軍火庫,引爆時被發現,結果與軍火庫同歸於盡。這部電影在1975年4月舉行的阿爾巴尼亞第一屆電影節評為最佳影片

阿爾巴尼亞電影同西歐電影相比,十分落後,但民族特色濃郁,片中那戴著黑色小帽,穿白襯衫,黑背心,手持長槍的游擊隊員形象令人難忘,音樂、攝影、美工都很一般,因為當時沒有比較的其他國家電影,而且由於政治原因,片中表現階級鬥爭的臉譜化模式也不可避免。但畢竟為當時的中國觀眾打開一扇眺望世界電影的窗子。

從1971年起,我國陸續恢復進口和公映了朝鮮、越南和羅馬尼亞的故事片,它們和阿爾巴尼亞電影一起出現在中國的電影院里,這四個被當局認可的外國電影在風格上卻大相徑庭,所以「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的順口溜廣為流傳。1971—1976年先後進口的阿國電影有10部,其中《腳印》和《第八個是銅像》等採用了倒敘的手法,是「顛顛倒倒」一說的主要對象。1977年的冬天,在阿爾巴尼亞「解放日」的時候,我國上映了該國新故事片《最後的冬天》,這是我國公映的第23部阿爾巴尼亞影片,該片在京滬等大城市稍現即逝,《最後的冬天》成了「最後的晚餐」,從此未見有該國的新電影在我國影院上映。從《塔娜》到《最後的冬天》,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國影片在華放映史。時過境遷,《寧死不屈》等影片被製成DVD光碟默默蹲在新華書店的一角,成為我國一代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