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官能症的臨床表現

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

一、神經官能症的臨床表現

1、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癥狀

①、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繫的精神易疲勞表現為聯想回憶增多,腦力勞動率下降,體力衰弱,疲勞感等。

②、情緒癥狀表現為煩惱、易激惹、心情緊張等。

③、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

④、頭部不適,感緊張性頭痛,頭部重壓感、緊束感等。

⑤、內臟功能紊亂胃脹、腸鳴、便秘或腹瀉;心悸、胸悶、氣短、肢體癱軟、乏力、瀕死感;低熱;皮膚划痕征陽性;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陽痿等。

2、心臟、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臨床癥狀

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又稱心臟神經症,是一種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系統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響的綜合征。臨床以心前區疼痛、心悸、氣短或換氣過度、瀕死感為主要癥狀,此外尚有乏力、頭暈、多汗、失眠等癥狀。

二、神經官能症的不同心理學流派對其的解釋

1、 精神分析的解釋: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理解所有神經症的關鍵。當本我的情慾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調節這類驅力發生衝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制來調節它們的衝突以及緩解衝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採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假如這些防禦機制不足以抵禦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慾望衝動,神經症性衝突就產生了。由於本我要尋求的表現的本能衝動處於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衝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所以,焦慮被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神經症最基本的核心癥狀。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癥狀時,則表現為癔症的轉換性癥狀;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為癔症的分離性癥狀;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為恐懼症;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為強迫症;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為焦慮。這些癥狀可理解為"妥協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實的結果。

在精神分析看來,從上述理論假設出發,有兩類情況最容易引發神經症:戀母情結和性心理發展的固戀。下面就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解釋由性心理發展的固戀而引發的神經症。這類神經症的出現,通常表現為固戀或退行於其性心理發展的某個早期階段。這些疾病可能由於病人遇到與早期生活中的創傷性經歷相應的現實境遇所激發。潛意識幻想與情感被激活,復甦了原來的矛盾衝突。由此推論,可能由於這種固戀,個體到了成年仍保持完美主義的和儀式的行為,如患強迫性神經症的人被認為是固戀在肛門欲水平。

2、 新精神分析的解釋:新精神分析學說批評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觀點。榮格把神經症的行為看作是個人的無意識情感和集體潛意識之間錯綜複雜衝突的結果。集體無意識是全人類所積聚起來的智慧和動機。阿德勒認為神經症是一種廣布的使人虛弱的"自卑情結",是一個人在企圖得到主宰他的環境和生活而未獲得成功的結果。埃里克森提出焦慮是兒童心理社會發展失敗的結果。他主張每個兒童為了學習自我控制,進取精神和信任,尤其為了要確定他們自己的同一性,都有必要經過幾個發展階段。如果兒童沒有細心關懷的父母來撫育,而是遭到忽視、拋棄、敵視和心理矛盾,這些感覺使兒童面對生活中正常的緊急事件時會產生焦慮,長大后就會不信任別人,不信任周圍環境,尤其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獨斷地制定絕對而詳盡的規定或僵硬的要求,將會產生下述兩種反應之一:反叛或因敵意和攻擊所引起的焦慮,兒童表面上順服但實際上內心會感受到這些情緒。兒童無法包容這些焦慮就可能會表現出抑制緊張的反應,這種反應妨礙兒童涉入一般的日常活動。兒童失去那些滿足,下一步非常可能的就是焦慮異常的發展。這樣的人不能清楚認同自己的個性,感受到持續不斷的焦慮,併產生神經症的心理防禦癥狀來幫助他們去應付所看到的世界。

3、 行為主義的解釋: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不但人類正常的行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結果,病態的行為反應已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神經症的產生可能就是如此。

經典的條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學得的恐懼反應。華生做過一項實驗,一個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僅九個月,身體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們趁Albert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敲響一面銅鑼,這聲突如其來的巨響終於把小Albert嚇哭了;不僅如此,配合銅鑼刺激,他們還使Albert學會了對先前並不害怕的小白鼠產生了恐懼反應;經過3個月的反覆實驗,這種恐懼反應甚至進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動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條件作用的觀點是,受到強化的行為就容易保留下來。這在強迫性神經症中看得最清楚:強迫禮儀常常是一種可減輕充滿恐懼的強迫性思維的行為,所以不管這個行為多麼愚蠢或不合理,它還是繼續下來。例如,患有強迫性核查癥狀的病人,會不斷地檢查他們是否把門鎖好,是否把衣服疊好,是否把燈關掉等等。他們需要以固定的、禮儀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們被這種需要困擾著。Roper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試的檢查反應。在被試的儀式動作前後對他們進行估量,可以發現核查前焦慮有明顯的增長,而在核查后焦慮有所減輕。這說明他們的強迫性核查行為在得到強化。通過強化習得的神經症行為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是偶然的結果。研究發現,有復視等癔症癥狀的飛行員似乎有一種與焦慮來源直接有聯繫的癥狀;與此相反,許多強迫癥狀只不過是變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結果。

社會學習的論點擴展了強化這一概念,認為神經症行為可能引來許多不同的和微妙的好處。神經症的行為可能使他們"得到好處",因為這些癥狀喚起同情、注意及其他社會性聲援。有些人可能不知不覺地組織了他們的環境,使得只有適應障礙的行為及病態的自我感覺才能得到強化。他們遭到拒絕並使他們感覺不合意和焦慮,他們可能以這樣的方式和他人相互影響。他們以一種令人厭煩的方式來與人交往,使正常人躲避他們。結果在培養善良性格和積極反應方面,他們得到的社會性強化很少,而只有當他們取得別人對抑鬱、焦慮及其他癥狀同情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得到強化。

正如兒童靠模仿父母學會語言、餐桌上的禮儀、甚至微妙的人格特點一樣,也可同樣的學會神經症的行為。許多類型的神經症似乎都有家族性。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神經症行為是遺傳得來的,可能的解釋是兒童仿效或摹擬其父母的神經症形式。這些不良的觀察和模仿會進入兒童的生活而成為兒童的焦慮基礎。兒童可能會在沒有具體焦慮刺激的情況下做出焦慮的情緒反應。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研究者還認為,既然病態的行為反應是通過後天習得和強化形成的,那麼也可以通過建立新的刺激與新的條件反射來取代病態的行為。此後,Wolpe的交互抑制學說和系統脫敏療法、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化理論和厭惡療法、陽性強化法等等,均是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而發展建立起來的。

4、人本主義的解釋:以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是由於環境因素有形無形、有意無意地干擾與阻礙,才會使得這些潛力得不到合理的發揮,是個人性格形成與認識格局出現歪曲和畸變。臨床所見的神經症,都是成長的缺陷,就其本源,都不過是自我完善潛力遭到壓抑,發生扭曲的外在表現而已。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實現,去體現他自己的能力。如當個人的自我觀念與外界價值觀念發生勢不兩立的衝突時,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為了應付焦慮,人們不得不採取心裡防禦機制,尤其是合理化作用、退化作用和逃避作用等方法。這些措施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與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從而影響人的心理發育,這種狀態的極端便是精神病。

因此,神經症的心理治療也就是要求治療是從完全平等的夥伴關係出發,和患者一道創作一種有益的、合理的氣氛,通過真誠的理解、尊重來幫助病人恢復真實的自我,釋放自我實現潛能,使已趨混亂、迷惘的心理活動恢復和諧與理性。

5、格式塔的解釋:格式塔學派認為,神經症是由於個體不能使其生存方式整合起來造成的。患者不能面對此時此地的現實生活,堅持實行從兒童期帶來的各種刻板、禁例、期待和完全異樣的生活目的。在格式塔學派看來,每個人若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要與別人接觸,並感到自己屬於他們。要達到這個目的,人就發展了社會性。如果兒童期過得好,將來就能適應環境並有能力。如果個體因父母的教養錯誤,多年來一直處於虛弱狀態,他長大成人後就會變得焦慮和脾氣變化無常,結果就形成神經症的性格結構。

6、認知心理學的解釋:認知心理學家強調,情緒與行為的發生,一定要通過認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過環境刺激直接產生。如一個人在山上遇見老虎,感到恐懼,但在動物園見到籠中之虎,則不會害怕。即通過對事件的理解和評價才產生情緒反應。正常的認知方式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異常的認知則產生異常的情緒反應(如抑鬱症、焦慮症)。在情緒障礙中,認知歪曲是原發的,情緒障礙是繼發的。由於神經症患者有特殊的個體易感素質,因此常常做出不現實的估計和認知,以致出現不合理、不恰當的反應,這種反應超過一定的限度與頻度,便出現疾病。

創立認知心理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Beck認為,一些神經症患者有許多不恰當的認知方式,如抑鬱症的患者認為自己無能、有缺陷,常常把不愉快的體驗歸咎於軀體、心理或倫理道德上的缺陷;認為自己不受歡迎,給別人帶來麻煩、累贅,自己不應享受人的待遇;認為世道太艱難,"人間不公平";對前途也是一種負性的評價,認為目前的處境會持續下去,前途無望,一籌莫展,將來的生活充滿艱難、失敗。他們的認知方式為:①非此即彼。認為不成功則成仁,看不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②災難化。出了一點問題就認為到了"世界末日",自己哪怕有一點點不適,便認為是患了不治之症。③以偏概全。把一時出現的事情當成會持續發生的事情,或以小見大,把枝節、部分當作全部。④選擇性。病人往往只看到對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忽視其他相反的證據;只看到事物的陰暗面,只看到缺點與挫折,只回憶自己失敗的經歷,而忽視事物的正面和成功的經歷。⑤先入為主。在毫無根據或僅僅有似是而非的證據下突然冒出一個結論,作為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分析事物。⑥情緒推理。沒有事實根據,僅憑情緒或感覺下結論,即所謂"跟著不良感覺走"。⑦個人化。把一切錯誤、責任歸咎於自己,即使是與自己無關的事也如此。抑鬱症患者的這些認知方式更多見於有抑鬱個性素質的人,即神經症性抑鬱患者;也見於其他神經症如焦慮症患者。所以,認知心理治療重在分析與改變病人這些錯誤的認知方式。

7、社會學的解釋: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神經症是工業化社會和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特有的產物。人們患有焦慮、強迫動作或恐怖症,是因為競爭、孤獨和其他精神壓力造成的。在美國,研究者們曾集中分析神經症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一份系統的流行病學報告表明,神經症在中產階層比下層階層中多2-4倍。原因在於中產階層生活的特殊情況:他們要求有學位、較高的薪水、較優越的住房條件和其他物質財富等。這可能是神經症發病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表明,癔症在受教育少、經濟收入低的人群中較為多見,而疑病症在較貧窮的老人中較多見。在年齡較大的人群中,對身體及其機能似乎越來越注意,從而容易把許多歲年齡增長而出現的焦慮和精神壓力轉變為身體癥狀。

8、科學精神分析的解釋: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宣告科學精神分析的誕生。緊緊圍繞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臨床應用,對精神分析治療神經症的作用做了重新解釋,作者於洛生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觀察一下你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放鬆時的規律,你就不難發現,我們的注意力總是一松一馳,對自身狀態和信息進行自檢掃描,原來我們的心靈也有本能的呼吸。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就是通過引導回憶和描述體會,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解除心靈的哮喘,並以此原理髮明了可部分代替心理醫生的有效自助方法。我們知道人類的心理活動,本質都是神經中樞的生物電活動,大腦內的記憶物質可能是電信號,儲存在神經細胞電容中,在《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指出力比多本質是因為受傷或刺激,而帶上異常高電位的傷痕記憶細胞,對人的思維繫統構成刺激,導致心靈呼吸的哮喘,因此在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宣洩不安的過程中,本質是傷痕記憶細胞中異常高電位的釋放,臨床研究發現在解除痛苦避免複發方面效果很好,為神經症的治療提供了最新的科研方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