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首飾大觀

【笄】笄[jī]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髮或弁冕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簪】簪[zān]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髮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 髮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Advertisements

【步搖】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髮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髮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鈿[diàn]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1、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2、古代一種嵌金花的首飾。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扁方是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髮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Advertisements

【梳篦】古代簡稱「櫛[zhì]」,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髮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華勝】華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

【抹額】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花鈿】 花鈿[diàn]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珥璫】耳墜,俗稱耳環,古代稱它為「珥」、「璫[dāng]」等。耳墜是國人佩戴歷史最悠久、最普及的一種飾物,至今長盛不衰。

【玉玦】玉玦[jué]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據說古人飾玉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有決斷性;二是用玉玦表示斷絕之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