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毒散 · 解表劑之扶正解表

(本文來自於中醫智庫APP,讀中醫古籍,曉治病方劑,中醫智庫app收錄了二千多本古代中醫古籍,是你了解中醫學習中醫的好幫手)

導讀:本方原為小兒而設,因小兒元氣未充,故用小量人蔘,補其元氣,正如《醫方考》曰:「培其正氣,散其邪毒,故曰敗毒。」後世推廣用於年老、產後、大病後尚未復元,以及素體虛弱而感風寒濕邪,見表寒證者,往往多效,應牢記之。

【方歌】

人蔘敗毒草苓芎,羌活柴前枳桔同;

瘟疫傷寒並痢疾,扶正祛邪有奇功。

【組成】

柴胡(洗、去蘆),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炒)、人蔘各一兩(50g),甘草半兩(25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加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方解】

本方證系正氣素虛,又感風寒濕邪。風寒濕邪襲於肌表,衛陽被遏,正邪交爭,故見憎寒壯熱、無汗;客於肢體、骨節、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風寒犯肺,肺氣鬱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按之無力,正是虛人外感風寒兼濕之徵。

治當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方中羌活、獨活發散風寒,除濕止痛,羌活長於祛上部風寒濕邪,獨活長於祛下部風寒濕邪,合而用之,為通治一身風寒濕邪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葯。川芎行氣活血,並能祛風;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氣,二葯既可助君葯解表逐邪,又可行氣活血加強宣痹止痛之力,俱為臣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殼苦溫,理氣寬中,與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暢通氣機、寬胸利膈的常用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滲濕以消痰,皆為佐葯。生薑、薄荷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調和藥性,兼以益氣和中,共為佐使之品。方中人蔘亦屬佐葯,用之益氣以扶其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並寓防邪復入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

綜觀全方,用羌獨活、芎、柴、枳、桔、前等與參、苓、草相配,構成邪正兼顧,祛邪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葯得祛邪葯則補不滯邪,無閉門留寇之弊;祛邪葯得扶正葯則解表不傷正,相輔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此種治法,稱為「逆流挽舟」法。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一首益氣解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正氣未虛,而表寒較甚者,去人蔘,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氣虛明顯者,可重用人蔘,或加黃芪以益氣補虛;濕滯肌表經絡,肢體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膿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氣和血止痛。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疫、濕溫、濕熱蘊結腸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友情提示:學習中醫養生,告別長期亞健康,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