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學習,觸類旁通!《論語》典故:舉一反三

一座山上面有兩個不同派別的寺院。每天早上,兩個寺院都有一個小和尚下山。因為兩人總在同一個時間出門,所以總能碰面。

一天,一個小和尚問另一個:「你到哪裡去?」

「腳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另一個回答。

問話的小和尚聽他這樣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回到寺院向師父請教,師父對他說:「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樣的話問他,如果他還是那樣回答,你就說:'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裡去?』這樣就可以擊敗他了。」小和尚聽完點頭稱是,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另外一個小和尚,滿懷信心地問:「你到哪裡去?」

沒想到這次,這個小和尚回答說:「風往哪裡去我往哪裡去。」

提問的小和尚沒料到他換了答案,一時語塞,又敗下陣來。

小和尚回到寺院,將對方的回答再次報告給師父聽,師父苦笑不得地說:「那你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裡去』嘛,這是一個道理呀。」小和尚聽了之後,暗暗立下決心,明天一定能夠勝利。

Advertisements



第三天,他又遇到那個小和尚,於是問道:「你到哪裡去?」

「我到市場去。」另一個答道。

小和尚有一次無言以對。

他的師父聽了之後,只能感嘆:「舉一反三地領悟才是修行的捷徑啊。」

只有真正把握了別人教給自己的東西能夠舉一反三地運用,才算真的學會了,否則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大家應該要能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暫時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啟示人們,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要善於學習,觸類旁通。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Advertisements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孔子認為,在教育學生時,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卻弄不明白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暫時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而孔子說的「不復也」,並不是放棄了再教育,只是暫時停下來,等待時機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長。

真正的教育理念,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孔子在教學中比較成功的運用了啟發誘導的原則,所以他的學生往往能夠「聞一知二」,乃至「聞一知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