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唐朝是怎麼對待「安」字、安姓人和粟特人的?

安史之亂

像一把刀,砍在了一棵樹上,砍去的部分死了,成為歷史;剩下來的部分,發出了新芽。

不管怎麼說,安史之亂就是一把刀,在唐王朝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甚至將唐王朝砍成了兩半,讓刀痕成為歷史的分水嶺,一半是盛唐,一半是衰唐。

安史之亂的刀子讓唐朝付出了劇痛的代價。在刀剁的聲響里,盛唐成為過去,衰唐剛剛開始。

老皇帝唐玄宗逃跑了,在嵬坡為百姓所留,后北上逃至今寧夏靈武;新皇帝唐肅宗沒有足夠的能力打敗叛軍,使戰亂持續了七年之久。雖然安祿山與史思明先後在戰亂中被刺死,但叛軍依然保持著盛勢。

唐玄宗

無奈之下,唐朝皇帝只要向回紇可汗求救,並在公元763年徹底打敗了叛軍,才得以控制整個國家。

隨後,一場清算開始了,唐朝開始了瘋狂的報復。

因為安祿山是粟特人,唐朝開始容不下「安」字、安姓人和粟特人了。

榮新江《安史之亂后粟特人的動向》(《暨南史學》2004年第2期)中說,長安城中只要有「安」字的城門和街道,都被換成了沒有「安」字的,並且針對粟特人開始了少有的殺戮,並迫使逃過「刀口」的一部分粟特人搬到了今天的河北地區。

安姓人,當然不全是粟特人,面對唐朝的殺戮,他們只能改姓。

一個王朝的面目和氣度在這裡暴露無遺,唐朝的當政者甚至將東都洛陽百姓的財物作為幫他們打敗叛軍的獎賞,允許回紇軍隊在那裡搶劫。

唐肅宗(影視作品形象)

為使回紇大軍能幫自己早日平叛,唐朝皇帝親口答應他們,收復兩京之日,「土地士庶歸大唐,金帛子女歸回紇」。回紇大軍拿著皇帝的奉旨,開始了赤裸裸的搶劫。這種「活動」整整三天,洛陽府庫當中的財帛被收繳一空,老百姓錢財掠奪光光,回紇大軍所獲財物「不可勝計」。若有人膽敢阻攔,迎接他的便是刀子,致使「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

女人更是倒霉,紛紛逃往聖善寺和白馬寺避難,但那麼兩個小地方能容下她們嗎?結局可想而知。

這就是唐朝「去安」的清洗。而這並不是「胡人」當年全部的遭遇。

高鞠仁,本為安史之亂中的叛軍將領,但在安史之亂末期與同為叛軍將領的阿史那承慶內訌,並打敗了阿史那承慶。《安祿山事迹》卷下記載:上元二年(761),幽州城內叛軍將領阿史那承慶與高鞠仁相互攻殺,「承慶不敵而奔潞縣。鞠仁令城中殺胡者重賞,於是羯胡盡殪,小兒擲於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

這便是那個時代的氣象,高鞠仁之殘忍雖非唐朝政府所為,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那個時代對「胡人」報復的慘烈。

粟特人形象

唐朝的當政者似乎沒有明白,那個被他們去掉的「安」字里還有平平安安、國泰民安之意。唐朝的當政者似乎沒有明白,那個被他們去掉的「安」字后還有一個「史」字,書寫歷史的「史」字,歷史的「史」字。而它們與發動安史之亂的那二位老先生,關係並不大。

似乎從那一刻起,唐朝的當政者就註定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黑暗的夜晚已經開始。似乎從那一刻起,大唐帝國的斜陽已經落下。

唐朝的當政者把國泰民安忘得一乾二淨,書寫了屬於他們的醜陋。這是大唐王朝留在歷史上極為醜陋的敗筆。其後,那條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變得若明若暗了起來,唐朝的百姓也被那些人一步步推向水深火熱中。

安祿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