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營養師」

食療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聽到兩位二十多歲、穿著得體、氣質不錯的小夥子聊天。一位說,我發現在吃上花錢是最愚蠢的做法,吃了還要拉,真浪費;另一位說,我最討厭買菜、做飯,做飯要花那麼多時間,省下這些時間我可以做很多事。
我想這種觀念在現在的年輕人當中非常普遍。在校大學生,用省下的飯錢買衣服、添東西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了。其實不光是在校大學生,還有一些「會過日子」的人,很會省吃儉用,從吃上省下錢去購置物件。這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各臟器的供血不足,最常見的是心、腦供血不足。而心、腦供血不足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是死亡率之首。心腦血管疾病是慢性病,反覆發作、致殘率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多少人為治療這種病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可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
曾經有一位女性朋友找我看病,才五十歲出頭的她已經是頭髮全白,臉色蠟黃,很瘦弱。她自訴頭痛、頭昏、貧血已經二十多年,還有嚴重的胃痛、慢性腸炎和心臟病。到處看病,花光了家中的全部積蓄,可身體狀況依然未見好轉。
我摸了她手上的第二掌骨,非常硬朗,說明她年輕時候身體很好。可看她的手相卻是嚴重的營養不良,手掌乾枯、暗黃,腸胃反射區紋理紊亂。
我說從手相上看你原來的身體是非常好的,而現在有這麼多病,病根在胃腸上。你一定是在吃的方面非常不注意,傷了胃腸,導致現在的血液虧虛。只要將脾胃調理好,多吃性平及溫熱性質的食物,把食物盡量做得細、軟、爛,慢慢補足血液后,你的頭痛、頭昏、心臟病都能隨著血液供應的充足而慢慢消失。
她說年輕的時候身體確實很棒,從未生過病,經常干小夥子乾的力氣活。後來是因為母親生病,為了給母親治病而省吃儉用,每天只吃饅頭、鹹菜。冬天為了省錢也不敢買柴燒炕,睡了幾年的涼炕,慢慢地身體就變差了。這幾年經濟條件寬裕些了,才開始為自己看病,攢的錢全買葯了,每天吃著各種葯,可身體就是不見好轉。
我讓她將葯全停了,回家重點放在一日三餐上。停掉所有寒、涼性質的食物,只吃性平、性溫的食物,並把食物全部打碎。不論是米、肉還是菜,都在燒好之後用食物粉碎機打成糊狀再吃。每天早上起床后,用生薑4-5片放入水中燒開,再小火煮5分鐘,然後打一個雞蛋放入碗中,用燒得滾開的姜水沖雞蛋。堅持每天早上空腹吃,能暖胃腸、祛胃腸寒氣,治療胃痛、慢性腸炎。每天晚上用桶盛溫水泡腳,常年堅持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胃腸的消化吸收。這些方法都花不了多少錢,只要常年堅持,身體會慢慢強壯起來。
她聽了我的話,停掉了所有藥物,按我教的食療方法去調理飲食。一個月後她告訴我,胃疼幾乎消失。大便也正常了,原來一天4-5次,現在1-2次。頭痛、頭昏都減輕了,心臟也沒有明顯的不舒服了。
我告訴她繼續堅持,中午的一頓可以不再打成糊狀,但食物仍要細、爛,早晚仍然吃糊狀的食物,生薑水沖雞蛋仍要常年堅持。半年後再見到她,整個人已經變樣,以前身體的各種不適基本消失。人也長胖了一些,臉上已有了紅潤與光澤,也顯得年輕了許多。血色素從原來的7克升到了現在的10克,滿頭的白髮有的開始變黃,有的髮根已冒出黑髮。
「民以食為天」。「食」是人們生存下來的最基本條件,也是身體能否健康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可到底有多重要,如何落實到一日三餐上,又怎樣吃出健康,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多。
還有一個「病從口人」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可多數人都將「病從口入」理解成只要注意平時的飲食衛生與安全,就不會生病,這是很片面的。「病從口入」,可以說概括了除意外傷害之外的所有疾病的病因。也就是說.所有的慢性病,包括傳染病都是由於不會吃、不懂吃而引起的。
現在因貧致病的人多數與營養不良有關,而那些因病返貧的人多數不懂食療知識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只要懂得最基本的食療知識,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就能做到少生病或不生病,不但能防病還能治病,這是關係到能否健康長壽的大問題。
任何食物都有它特定的營養價值,都有它適合的人群。也就是說,食物都是好的,只要我們能根據自己身體的需要,根據所處的環境、季節來挑選食物,並不需要花很多錢就能保證身體最基本的營養需求。那些最普通的、物美價廉的食物,像米、面、肉、魚、蛋、奶、菜、茶、果等等,就是適合我們身體的食物。
家中買菜、掌勺之人握有一家人的生死大權
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小題大作,可細細分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家中買菜、採購食品的人,多數是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飲食習慣去買。我有個朋友特別喜歡吃寒涼的食物,他只要買菜一定買回各種寒涼的蔬菜、水果,家中的冷飲也是一年四季不斷。一家人跟著他常年吃著寒涼的食物,全家人都身體虛胖。夫人有嚴重的婦科病、關節炎,女兒才上小學就開始臉上冒痘痘,而且經常過敏。連他家餵養的小狗也因為跟著吃寒涼的食物經常咳嗽、打噴嚏。
還有一個朋友非常注重鍛煉身體,常年堅持跑步,每天l0公里。在飲食上也很注重營養,魚、肉、蛋、奶、蔬菜搭配得也合理。可他才35歲,頭髮卻白了一大半,手指甲上全是深深的縱紋,又有嚴重的頸椎病。仔細詢問后才知道,他最愛吃西瓜,而且常年吃。不但他自己吃得過早衰老,而且他夫人腸胃功能不好,經常胃痛、腹瀉,人很消瘦,還經常眩暈得不能起床。五歲的兒子也小臉發青、發白,小小年紀就是醫院的常客了,感冒、發燒、咳喘總是不斷,還有中耳炎、遺尿等。
一位女士,特別愛吃零食,從不好好吃飯。結婚生孩子后還是愛吃零食。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而且也學著吃零食,不愛吃飯,這家人很少認真地燒上幾回飯,全家人都臉色發灰,體弱多病。
買菜的人買回什麼,一家人就跟著吃什麼;掌勺的人做什麼,一家人也跟著吃什麼。掌勺的人勤快,喜歡變著花樣為一家人燒出可口的飯菜,並且懂得一些基本的食療知識,一家人都會滿面紅光、身體健康。如果家中掌勺人總是偷懶,不願意做飯,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就只能將就、湊合。特別是早餐不認真做,只是各種點心就打發了或根本不吃早餐的家庭,家庭成員很少身體是健康的。
十幾年間,我教給無數的人用紅棗、黑芝麻、核桃仁、阿膠和冰糖自己動手製作適合全家人食用的固元膏。只要吃過的人,都能感到它對身體的補益效果,可常年堅持做下去的很少很少,都說做起來太麻煩了。一個人如果不能精心照顧自己的身體,不能為身體提供它最需要的優質能源的時候,那身體又能為你服務多久?它又怎能做到工作保質保量?太多的人認為吃飯是件麻煩事,燒飯是能簡單就盡量簡單。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著,你卻對自己的身體這樣吝嗇,身體在這樣虧損的狀況下,又能撐多久?這世上還是懶人多,自然各種疾病就會在懶人身上叢生。
什麼叫遺傳性疾病?一家人長期吃著同樣的食物,長期都有同樣的飲食習慣,能不生同樣的病嗎?
所以家中買菜、掌勺的人,一定要學會飲食保健的知識與方法。在買菜、買食物時,要根據季節、根據家人的身體狀況,選擇能讓一家老小都能吃出健康的食物。盡量少買食品,多親自動手加工食物,盡量燒出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並利於消化吸收的一日三餐。要捨得在一日三餐上花時間、花精力,讓一家人能吃上新鮮、安全、美味、營養的飲食,才會在帶給家人健康的同時也帶來幸福一與.陝樂。
最實用的食療理論
人的一生中,通過一日三餐把近百噸的水、糧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食物一口口地吃下去,由嬰兒長到成人、老人。是食物完成了人的生長、發育、生存,是食物支撐著人的生命、工作、思維、活動。大家都知道膳食結構強調的是平衡,強調的是食物與身體的平衡,以及食物之間各種成分的互補與平衡。而一旦失衡,我們的身體就會受到損害;如果是長期營養失衡,我們的身體就會百病叢生。
西醫和中醫在指導人們如何吃得好、吃得平衡、吃得健康的問題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西醫注重的是食物本身的成分,通過含量的有無、多少來指導現代人的飲食。如西瓜每100克里含水936克、蛋白質06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50克、粗纖維01克、熱量108千焦、鈣6毫克、磷7毫克、鐵03毫克、鉀124毫克等;荔枝肉每100克里含水848克、蛋白質07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133克、粗纖維02克、熱量2554千焦、鈣6毫克、磷34毫克、鐵05毫克、鉀193毫克等。西瓜的水分多於荔枝,荔枝的碳水化合物、熱量和磷、鉀的含量明顯高於西瓜,其他差異不大。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知道了這兩種水果之間存在著幾種成分上的差異,可是具體又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又該怎樣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去運用呢?西醫的營養學家會根據實驗室得出的數據給你一一解答,可在生活中的實際指導意義並不是很實用。因為我們知道食物中各種成分含量的多少,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內有哪些成分,又缺少哪些成分。去醫院做各種檢查,確實能查出身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他數據,但它並不能告訴你最關鍵、最基本的營養問題,就是你的身體到底是缺了熱量、碳水化合物還是粗纖維。在這麼多不可知的情況下,在缺乏實驗室數據的情況下,我們怎麼可能做到食物與身體需要之間的平衡呢?
而中醫對飲食的認識與傳統的中醫理論融會貫通,創立了完整的食療理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認為食物與藥物均來自於大自然,並遵循著「醫食同源」的原則,代代傳誦著「葯補不如食補」的名言。前人在這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根據食物的性、味、功效進行搭配,做出了具有「食養」和「食療」效果的膳食。
正是由於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是食物,古代醫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與藥物等同起來。例如:牛肉作為食物,能補脾胃、益氣血,古代醫家就把牛肉的功效與中藥黃芪等同起來。《韓氏醫通》就明確指出:「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
《黃帝內經》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就是說,人們必須以谷、肉、果、菜之類的食物互相配合來補充營養,增強體質。進而又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這是告誡人們:谷、肉、果、菜雖為攝生之物,其性有溫、熱、寒、涼、平之不同,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分別。如果偏食或過食,非但不能補益.反而有傷正氣,不利於健康。
就拿西瓜來講,中醫認為西瓜性寒,味甘淡,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有除煩、清肺胃、利小便的功效。《本經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泄,能解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但因為西瓜性寒,平時已有胃寒疼痛或經常腹瀉、便溏的人就要忌食;又因為西瓜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多吃西瓜會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要盡量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病情。立秋之後天氣轉涼也要忌食西瓜;病後、產後以及婦女行經期間忌食西瓜。盛夏之際冰鎮西瓜也不宜多食,其性大寒,傷脾胃。這些對食物的功效及注意事項的介紹,在各種中醫的食療著作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所以說,中醫對食物的認識更細緻、更人性化、更實用。將食物的性格、脾氣、特長以及存在的缺點都一一呈現,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特點,根據氣候特點,根據所患疾病來選擇能與身體保持平衡,能補充身體的缺陷,能治療身體疾病的食物。經常食用身體最需要的食物就能讓你健康不生病。如果選錯了食物,食物就會與你的身體不和諧,與你的身體對著干,時間一長,就生病了。
孫中山曾經說:「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之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醫的食療理論對於指導我們科學、合理、均衡的膳食具有極為重要和實用的意義,,
千萬別忽略食物的形狀
幾乎每一本育兒書中都提到3-4個月大小的嬰兒。由於嬰兒體內消化酶發育不完全,特別是澱粉酶很少,我們是不能給嬰兒吃大米、麵粉、玉米、小米、紅薯、馬鈴薯、芋頭等含澱粉較多的食物的。可聽老人說,以前沒有牛奶、奶粉的時候,如果再沒有母乳或母乳不足,都是給嬰兒喂米湯、麵湯等,孩子不都長得挺好的,這一點好像與書中說的有些矛盾。
西醫的營養學里有一種方法叫「要素飲食」,就是將各種營養食物打成粉狀,它們在進入消化道后,即使在沒有消化液的情況下,也能直接消化吸收,這在為重症、不能吃飯的病人配鼻飼營養液時會用到。這個要素飲食中提到,只要將食物打成粉狀,就能直接消化、吸收。看來消化、吸收的關鍵是食物的形狀,液體的、糊狀的食物分子結構小,就可以直接通過消化道的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
在消化液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胃酸,它具有的酸性能將食物腐化、腐爛。再通過胃、腸收縮運動后將食物磨碎,變成細小的物質就能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而當人體患重病或體質非常虛弱時,消化吸收的作用就明顯減弱,就沒有力量去收縮肌肉或收縮的力量明顯減弱,這時吃進去的食物就很難磨碎。再加上各個器官都功能下降,該分泌的消化液如胃酸、腸液、膽汁等也明顯減少,減弱了對食物的腐化、腐爛的程度,更不利於食物的變爛、變小、變細了。
講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什麼是「胃為後天之本」的真正含義了吧。也就是說只有胃、腸功能正常,吃進去的食物才能變成血液,才能使血液充足,源源不斷地供給身體的各個器官,使它們工作運轉正常,人就健康少生病。而當胃腸的功能下降,將食物變成血液的能力也隨之下降,血液生成減少,人體的各個臟器因為能源供應的減少而不得不使它們應該做的工作放慢、減產,就造成了各臟器的功能減弱,該完成的任務打折扣。這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而當胃、腸功能徹底癱瘓,不能再生成血液時,也就是發生了斷水、斷電的情況時,各個臟器也只能停工了,停工的結果就是人面臨死亡。
而如果胃腸的功能已明顯減弱或幾乎接近癱瘓時,我們往胃、腸輸送液體的、糊狀的細小顆粒,不就能直接消化、吸收了嗎?不就能使這些營養物質直接進入血液,及時補足血液,反過來營養胃腸,讓胃腸的功能恢復,不就能幫助虛弱的胃腸起死回生嗎?而保住了胃腸這個最關鍵的後天之本,我們的生命和健康就能保住。想想孩子餵養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孩子生下來各個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分泌的各種消化酶很少,而孩子胃腸的肌肉又非常的薄弱,是沒有力量去將食物磨碎的,所以孩子出生時只能喝母乳、牛奶。這些液體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幫助就直接進入了血液,孩子長到3-4個月以後,吃的米粉、奶糕這種粉狀調和的糊狀食物也可以直接進入血液。當孩子6個月後,會增添煮爛的稀飯、麵條,以及肉泥、魚泥、菜泥,同樣在進入了消化道后也可以順利地吸收進入血液。到了孩子8-9個月以後,胃腸逐漸發育,胃腸蠕動的力量增強了,分泌的消化酶也逐漸增多了,就可以吃一些燒爛的、剁碎的各種肉末、菜末及稀飯、軟飯了。而到了孩子一歲時,就可以適當地吃一些燒得爛爛的固體食物了。而吃固體食物的前提必須是孩子先天充足,很少生病,長得強壯,身體各項發育指標正常,血色素在正常範圍內。
我經常看到許多大人圖省事,孩子才幾個月,大人吃什麼就也讓孩子跟著吃什麼。孩子牙齒都沒長全,虛弱的胃腸又不可能將食物消化、磨碎,只能是通過糞便排出來。家長一定要考慮到孩子身體發育的特點,你提早喂固體食物,孩子吃了下去,不代表孩子就能消化和吸收。做這樣的事,是對孩子極不負責任。所以很多孩子的餵養問題都出在10個月以後慢慢增添固體食物的時候。以前不生病的孩子容易生病了,以前長得胖胖的、氣色很好的孩子變得消瘦了、氣色也暗淡了,就是說明你的孩子胃、腸很虛弱,還沒發育到能消化固體食物的程度。這時候你還必須回到吃糊狀食物和將食物剁得很碎的過程中去。對那些先天不足,常生病,長得不好的孩子,我一般是建議家長最好在孩子兩歲前都不要讓他吃固體食物,因為孩子在兩歲前牙齒還沒有長全,是沒有能力將固體的食物嚼碎、嚼爛的。所以家長不要怕麻煩,還是將食物都剁爛、剁碎,以幫助孩子消化吸收。你平時給孩子的零食可以是一些餅乾,讓孩子練練他的小牙。等孩子兩歲以後,中午一頓可以讓他吃燒得爛一些的固體形狀的菜和肉,兩歲半以後可以跟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家長同時還要做到每兩、三個月帶孩子去醫院驗一次血。看看血色素的情況,最好是12克左右,不能低於1l克。血色素的高低能反應孩子營養吸收的狀況,看看你餵養的食物是否營養全面、均衡。
這種餵養方法雖然麻煩一些,但是確實對那些先天不足、經常生病的孩子在增強體質上有明顯的效果。那些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後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我也建議家長給孩子吃一些有營養的糊狀的、軟爛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幫助孩子恢復健康。
這種方法同樣適合成人和老人。只要是大病初癒、久病體弱的人,或者老年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減輕胃腸的負擔,幫助消化吸收,幫助血液的生成,幫助身體的康復。
摘自《溫度決定生老病死》?xml:namespace>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