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過度會不會神經衰弱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對「神經衰弱」這個病名,人們並不生疏。雖然這種叫法並不能確切地反映疾病的本質,但從字面上還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種大腦神經功能失調而造成的精神和身體活動能力減弱的疾病。由於它多見於腦力工作者(有人統計,神經衰弱患者中有86.7%為腦力工作者),使得有些人產生了它是因為「用腦過度」而造成的印象。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仔細地追溯病人的生活經歷,就會發現在所謂「用腦過度」的後面,卻是長期的內心衝突、精神緊張或情緒不悅,比如家庭不和睦、事業不順利、人際關係緊張等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正是這些不良的情緒體驗和內心衝突,使得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動處於持續性的緊張狀態。故而有人認為神經衰弱是大腦神經緊張與鬆弛調節紊亂的一種病症。

精神刺激人人都有過,不順心的事情人人都經歷過,卻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患神經衰弱。因而,神經衰弱病人還有其內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從性格特點上看,多數神經衰弱病人偏向於膽怯、自卑、敏感、依賴性強,也有的病人過分爭強好勝、自制力差。此外,有些病人的神經衰弱發生於某次軀體疾病之後。這可能是由於軀體疾病削弱了病人的神經功能所致。

過去,對神經衰弱的診斷標準過寬,尤其是在我國,病人有些頭痛、失眠就被貼上「神經衰弱」的標籤。目前,國際上傾向於把神經衰弱的癥狀局限於以容易疲勞作為主要臨床表現。這種容易疲勞表現在腦力上,也表現在體力上。病人一般都有入睡困難、易醒、多夢、醒後頭腦無清晰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及學習效率下降。病人還表現有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容易衝動,對外界的光、聲、冷、熱等過分敏感,肌肉(尤其是後頸部、腰背部肌肉)緊張酸痛等。以上癥狀時輕時重,其波動往往與病人的心情相關。不少病人還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手足發涼、食慾減退、便秘、腹脹、月經紊亂及性功能障礙。因此,不但有些病人常訴說自己「腦子壞了」,有些病人還會懷疑自己身體患了什麼重病,因而情緒更加焦慮不安。

應該指出的是,有些患慢性病如高血壓、肝炎、肺結核等病人,常有失眠、煩躁、易疲勞等癥狀。這些癥狀是軀體疾病臨床表現的一部分,並非神經症中的神經衰弱。而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老年痴獃等的早期,有時也可表現為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因而患者拒不承認患了重性精神病。但這些病人的病情與神經衰弱有所不同:神經衰弱病人主動求醫,治病心切;而重性精神病人則對自己的疾病缺乏認識,不主動求醫。如果病人還有性格孤僻、思維怪誕、行為離奇等,就更應考慮到不是神經衰弱的可能。

神經衰弱的病程往往遷延數年,但它是一種可以治好的疾病。在治療上,應以針對病因的心理治療為主,輔以抗焦慮藥物。用藥時,要謹防產生藥物依賴。另外,針灸、氣功、體育鍛煉以及生活的規律安排也會對治療起到輔助作用。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健康工具大全」(微信號:medrobot)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