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美人心計》中的深衣

作者:黃喜靈(「祥哥說史」團隊成員)

2010年《美人心計》首播之後,深衣徹底火了。作為一名愛幻想的小女生,從此它開始充斥我的整個童年,也使我對漢族的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歷經16年,心中的悸動依然存在。

撇開這部電視的種種紛爭,最吸引我的便是劇中雍容典雅的曲裾深衣(當時還不知道)。以前只是一味地喜歡,特別地想要,也許對我來說的得不到的才更加彌足珍貴,現在反而想要深究一下其來源。

深衣是中國古代一種上衣下裳相連,被體深邃的漢族服裝,是我國最早的服飾之一,也是我最珍愛的傳統服飾之一。它起源於楚國的先王有虞氏。《禮記·王制》有云:「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大概就是其出處吧。

深衣作為漢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時間較長。一詞最早見載於《禮記》的《深衣》篇。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一采者。」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想來大家應該也都有些了解吧。

Advertisements

深衣一度作為漢朝的女性大禮服,一直以來我都選擇把它稱為漢服。一方面不知道有深衣這個概念,另一方面便是曾經可愛地認為它便是大漢朝的服飾(《美人心計》的歷史背景是漢朝)。如今細細想來,廣義上的漢服,整個漢族華夏的傳統服飾,當然必然包括深衣。狹義上的漢服,可以理解為漢朝的服飾,其主體恐怕就是我的摯愛----深衣。

深衣,顧名思義穿著時能將全身遮蔽,藏於深邃,雍容典雅。《禮記·深衣》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見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可見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尺寸樣式的,要合乎規、矩、繩、權、衡的要求。短不能露出腳背,長不能拖地。續衽鉤邊,深衣腰圍的寬度是深衣下緝的一半,衣服要運肘自如,袖子出手部分的長度以反折過來剛好到肘為合度……從購布、確定尺寸到剪裁深衣的製作都有固定的樣式。

Advertisements

深衣分為曲裾和直裾,上圖即為曲裾深衣,我喜歡它的素白純凈(當然不是所有深衣都這種,純屬個人喜好);喜歡它的交領、右袂、系帶、寬袖;喜歡它的領口、袖型、束腰、裙裾、髮飾、裁剪、繡花……更嚮往的是漢代女子儒雅的禮儀之美。

關於深衣的形制,很多人都有過研究與註釋。鄭玄第一次提出了對原文中「續衽鉤邊」的猜測。唐代的孔達穎,南宋朱熹,清代學者任大椿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我們都知道但凡是每一種服飾的出現,必然有其文化乃至精神的內涵,或者說是古人的嚮往與期望。而深衣則象徵著天人合一,恢弘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之美。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代指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指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感天地、懷方正、尋正道、順四時。古人不像現代人,他們對天地,四時還處於模糊的概念,於是對服飾的塑造便成了他們表達美好希冀的方式之一。而比起現代人的直接粗暴,我更喜歡這種含蓄的美麗,更或者是一種魅力,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存在卻被現在主流所忽視的魅力。

深衣的「群眾基礎」很是廣泛,「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也許它們不像現代電視劇里所呈現的那麼雍容華貴,也許它們實際的效果並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我也知道每一個朝代不可避免地存在醜陋,庸俗,平淡,美好,華麗,而總有些人過分地誇大華麗,忽視平淡與美好,拚命地粉飾醜陋。但我依然固執地相信美好,一如深衣所帶給我的心心相惜的認同。

深衣作為漢族文化精神的寄託,又巧妙地影響了一系列的傳統服飾。以深衣的製作工藝為理念,又衍生出袍服、蟬衣、襜褕等古代服飾,深受現代女性喜歡的連衣裙恐怕也要追溯其淵源。

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不僅代表一種禮法理念,在現代更代表一種文化與民族的認同感。「它是具有華夏深刻文脈的服飾,最能代表華夏精神面貌的服飾,更是具有華夏民族獨特風格的服飾。」姜欣老師在《試論深衣及其演變過程》中這樣論及。在服飾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很難有一種服飾會讓我如此深刻銘記,甚至驚艷它傳統的優雅與美麗。我喜歡用「傳統」來形容它,不僅僅是因為它身後兩千多年的歷史,更多的是因為這種歷史賦予了它永恆的傳承價值。

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我真心想說深衣消失了好久。深衣從漢朝時開始作為禮服,之後經過演變發展,滿清時被強制易服。終於21世紀初興起了復興漢服的運動,深衣開始重新被人們所認識。當你聽慣了和服、韓服時,你是否會想起它?不管你是否會想起,總之我相信遺忘的有價值的存在總會被拾起,不管多久。

在我而言,任何服飾與文化的傳承都不需要強制,這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平常穿自己認同的各種類型的服裝,但作為華夏兒女,我覺得心中應該為深衣更或者是漢服留有哪怕是一絲的牽挂與認同。在某一天,我們會穿著各色各式的漢服,集體地歡暢這一天。這也就是書上所謂的「集體性選擇」的問題吧。

曾經不知道自己有多麽想要去了解家譜,去看那長長的名字後面傳奇的歷史;曾經不知道多想去作為整個家族的一份子去參加祭祖,即便有紛繁的禮儀,也好想去感受;曾經無比渴望成年的儀式,像古代那樣以笄貫之,莫不靜好。

我寫不了多麼高深的文字,講不了深奧的大道理,但我總覺得我們應該有所改變……整個華夏民族的認同感的塑造任重道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