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回憶錄》感

今日讀完木心先生文學史講稿,由陳丹青先生整理成的《文學回憶錄》,初識這套書籍,是經同事介紹,當時的我並不怎麼上心。人總是對未知事物,本能的不屑一顧,這是人的淺薄。如今斟酌當時心態,只覺得臉紅。從開讀第一頁,我便知道這正是我想要的,對於我這個30歲才開始澆灌文學種子的人來說,誠然如獲至寶。愛好文學始於虛榮,為此我常常感到卑劣,我為而立之年才開始文學征程,感到惶恐。看完這本書我釋然了,木心先生消除了我內心的顧慮與卑微。我坦然面對既成事實,藝術沒有卑賤,藝術沒有年齡。此書是木心先生與1989年元月開講,至1994年元月9日結束,長達5年的文學的遠征。參加聽講的是一部分當時年輕藝術家,如今也已步入衰老的藝術家。其中有陳丹青、李全武、章學林。如今讀此書,我彷彿踏破時間的阻隔,成為當時學員中的一份子。

Advertisements

這堂長達5年的文學遠征涵蓋了上古至20世紀文學的演變,這征程中的每一個站點也都有著木心先生的足跡,在這裡我不禁看到了世界文學的浩瀚之海,更體會到身為藝術家所應該具備的種種精神。這精神是木心先生的,也不應該僅僅是木心先生的。因此我認為這部書的價值也不僅僅是「文學史」,更重要的是對待藝術的態度。

兩本書大部分是在坐公交車的時候看的,結束也是在公交車上。看完「最後一課」,心中有些戚戚,回想整書的內容,我說不出一二,但是那個老頭固執、決絕的形象在我心裡根深蒂固。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藝術家」這個名字,我不能讚美,我沒有資格。但是我不自卑,也不敢自卑。木心先生痛心這這個時代的愚蠢、懦弱。我豈能再用懦弱、自卑傷害那個已在天國的聖人。我用聖人稱呼您,您不要拒絕。看完最後陳丹青先生的為這書寫的「後記」,一股強烈的悲傷直衝我心。他晚年像個孩子,為牆上被拔去的常青藤而生憤怒。那常春藤是他的藝術。他一生沒有兒女,你說他孤獨,那你錯了,那是你淺薄。他不是沒有兒女,他的兒女叫藝術。他的偉大是默默無聞的做著自己的藝術,安靜的陪伴著自己的藝術。他的安靜、默默無聞不是在忍受寂寞。那是一種「有你就夠了」。

Advertisements

回到家中,哄睡孩子,看了段 陳丹青先生回憶木心的視頻,看到陳丹青說:「他就這麼死了」。我熱淚盈眶。我跟這位已故的老人相隔遙遠,卻有著如此親切的感覺。為此我感到慶幸。與他那種「有你就夠了」,我們都應該感到羞愧。他像黑夜中的北極星,當你快迷路的時候,請看看他。那些還未睜開眼,渾渾噩噩的人也請看看他。

冒昧寫這篇讀後感,總覺得褻瀆了這位藝術大師,倘若果真如此,請原諒我這個無知的年輕人。

你們讀書都太少,遍數也太少(摘自文學回憶錄的一句普通話) --木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