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並不是越快越好

很多高血壓病人甚至完全沒有不適的感覺,僅在測血壓時才發現血壓比正常值高。很多人對自己的血壓情況不以為然,很少檢測血壓,即使得了高血壓病也不堅持服藥。有數據顯示,在我國,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進行治療的不到40%,控制良好的,更是不到8%。

事實上,高血壓絕不「溫和」,它會引起腦中風、心肌梗死等嚴重併發症。控制血壓的目的即在於此——高血壓病人收縮壓每降低10~12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5~6毫米汞柱),發生腦中風的概率會下降35%~40%,發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會下降20%~25%。

降壓治療,不能一味求快

確認患了高血壓而接受治療的病人往往「急於求成」,總是希望達到「葯吃下去,血壓就降」的效果,一旦發現治療效果緩慢,就萌生放棄治療的想法。

其實,降血壓並不是越快越好。既然血壓是一天天逐漸漲上去的,那麼在治療時,也要一天天緩慢地降下來才合理。這是因為,不少高血壓病人對較高的血壓已經適應了,如果過快將血壓降得過低,輕者會出現頭暈、心率加快等不適癥狀,重者則可能由於血液灌注不足,導致腦梗、心梗等嚴重問題。

留神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

不少老年人雖然收縮壓明顯高於正常範圍(即高於140毫米汞柱),但其舒張壓卻不高,甚至非常低,只有50~60毫米汞柱。我們稱之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與老年人動脈硬化、血管彈性越來越差有關,而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明顯。

脈壓差增大,不僅意味著動脈硬化加重、血管壁彈性降低和順應性差,而且對心肝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也更嚴重,更容易發生猝死等心腦血管急症。

因此,對於這類病人,在治療時更要努力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防止脈壓差過大。

然而,由於降壓藥常常是收縮壓和舒張壓一起降,很多原本是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病人,治療后舒張壓也跟著下降。因此,建議高血壓病人每天自己監測血壓,如果舒張壓降到65毫米汞柱以下,就要與醫生溝通,看是否需要加用改善動脈彈性的藥物。「當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時,更應該引起警惕。」

由卧到站,不妨「慢三拍」

您在突然坐起、站立時,是否會出現天旋地轉、眼冒金星的情況?如果答案肯定,很可能是體位性低血壓。出現這種情況,癥狀輕的,休息一會可能就好;癥狀重的,病人可能會跌倒在地,造成骨折、顱腦外傷,甚至誘發腦中風等。

因此,老年朋友們在自測血壓時,別忘了測量卧位血壓——先測量平卧10分鐘后的血壓,然後測量站立3分鐘后的血壓。若站立的血壓值低於平卧位,且收縮壓相差大於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相差大於10毫米汞柱,則為體位性低血壓。出現這種情況,平時注意遇事心態平和,不慌不忙,坐起或站立時要慢三拍,即「等一等、坐一坐、停一停」,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