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就是禪 茶禪一味

茶禪是通過茶的實際生活,在心路的歷程中,清除心靈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現,消除煩惱,回到自己本來清凈的現實。

近年來,禪很熱門,伴隨著佛的興盛而來;但是,把茶連在一起成為「茶禪」,那是較特別的,也許是茶的流行使然。

何謂「禪」?禪即靜慮;禪即正心。「禪」原是梵音「禪那」(Dhyana)翻譯而來。中國字「禪」的本義,是指祭拜天地諸神的意思。梵音「禪那」本義就是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為「禪那」。古人翻譯佛經,有取材於《禮記·大學》篇里的定、靜、安、慮、得,把「禪那」意譯為「靜慮」。

禪就是「正心」。《大學》篇所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正心」,依據《大學》篇本身的解釋,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也就是說,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會顯現平衡的心態;有了平衡的心態,自然就充滿了智能。我們修禪,就是要練習「心不在焉」,慢慢達到心態平衡的「正心」境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順其自然,對是非不堅持,不固持己見,而以大眾的意見為意見,以能相安無事為原則。

禪也是「無住心」、「平常心」。《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們的心念不要住著在任何一個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凈的真如心。

喝茶並不只是為了解渴,而是享受茶,所以說「品茶」、「嘆茶」。喝茶並非只講究茶葉,還需要講究沖泡茶葉的用水,茶器的搭配,沖泡過程的技藝,喝茶環境的氛圍等等。因此,需要一個專屬的喝茶環境,即所謂的「茶室」。人進入茶室,即可阻卻外在人我的行行色色,蓄養柔和的德性,在茶的交接相互間,主敬存誠,和敬清寂,自然而然進入無憂的禪境。

日本茶道開山祖師珠光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可見,「茶即禪」,「禪即茶」,「茶禪一味」,以致「茶禪」;又「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茶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要想了解此中真味,只有「吃茶去」。

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指出:「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皈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

中國歷代累積古典茶書至少有124種以上,留下數千首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的茶詩和茶詞,這些詠茶的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何以千百年來,對茶如此多的謳歌與讚歎?認識茶的內涵,了解茶事活動的意義之後,就能夠瞭然於心,原來茶就是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禪似道,茶似器,禪與茶猶如形之上下,就像一件東西的外形與內涵,茶不能完全離開禪。如果只在茶的「色、香、味、形」上做工夫,追求視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的享受,跟著感覺走,心靈就無法升華到一種體認事物本來性空的境界。喝茶應該在心靈上用功,通過茶的物質性功能去作空性觀,體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因緣和合,是虛幻不實,沒有獨立自主性的實體可得;體認人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實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執著和陶醉。茶禪是通過茶的實際生活,在心路的歷程中,清除心靈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現,消除煩惱,回到自己本來清凈的現實。這時,同樣飲茶,同樣「色香味形」,跟著自己清凈的心靈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飲的樂趣和益處。茶能解口渴,禪令心中樂;不忘做茶苦,時時禪中坐。

范增平,1985年在台灣創辦「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是第一位把茶藝帶進中國大陸的使者。

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傳承者

中國風骨 天下情懷

中國孔子基金會戰略合作夥伴 山東儒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請關注微信公號:儒風大家(rufengdajia)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