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氣貼背"練法

​身法是對各個動作的組織活動的總稱,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也是組織的一種方法。各種身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要點是左右「兩胸」的涵胸。 「兩胸」是指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部位,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大椎拔高與肌肉鬆而下沉,自身必然產生一種高大的感覺,這是自己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要求的一種判斷辦法,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后肋」及「扇骨」往下插,以外動引導內氣的運動,達到外形運動與內氣運行的統一,這叫做「氣貼背」。 人的背後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鬆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將內氣佈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邊,丹田內氣上提,沿雙臂內側運行到手指,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還有「腰」和「尾骨」隨時要居中,居中是居八個頭的中間。一旦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後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面支撐的起源。 無論手如何分合,「腰」「尾」總是居於勢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雙方四隻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緊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後靠邊緣,因為四肢的後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沒有豎好(編者按:這裡指尾骨下插的意思),節節貫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為失去了支撐。因此不單要求手活步活,還要求「腰」「尾」更加活,從而達到上下相隨一致性的目的,達到發勁如放箭的地步。 再說「形於手指」,首先要將掌根坐好,不能手掌「倒伏」,必須將掌根之意超過掌前,這樣形和意在一根線貫串,推手可以得勁。不然便是好像折斷了自己的「矛頭」那樣,沒有用處。   如何理解「氣貼背」? 任何動作,包括蓄而後發,背上都不能絲毫使勁,如使勁背部僵硬了氣便下不去,氣下不去,勁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動作,特別是發勁一剎那,務必背肌要放鬆,用意將「兩背」下插「,兩肋」下達「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襯)而不是穹背,沒有背包袱弊病,使勁能下沉集中,這是勁整的第一條件。 武派太極拳講求氣斂脊骨,因此,背部不能絲毫用勁,要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將內氣沿背部下沉,即勁的下沉,即此道理。做到這一步,才能將這些內氣再聚于丹田,然後佈於全身,形成內氣鼓盪。正因為如此道理,「氣貼背」訓練非常重要。強調「氣貼背」是武式太極拳的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種身法,不可等閑視之。 氣貼背練到一定程度,背後圓散,有融化之感,這種氣感能用意念將其送到需要的地方,隨心所欲。所以練拳要將背後練出「東西」,奧妙自生。 (zb)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