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內容:社交歸社交,媒體歸媒體

------本期內容導讀------

自微信創立以來的多次改版、調整,都是在努力維持微信本身最核心的社交屬性,在這個根本性原則下,微信公眾號的需求不斷被壓縮、被限制。比如閱讀號的摺疊、推送次數的縮水,的確在不斷壓縮公眾號的生存空間

------以下正文詳情------

前不久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的發言透露了多個微信將來的發展方向,其中關於微信公眾號將會推出獨立APP的消息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大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微信為什麼現在才推公眾號APP?二,公眾號APP出來后,會對以後的微信APP有什麼影響?三,公眾號APP會對市場上的各自媒體APP有什麼樣的影響?

形勢變化自已未變,市場被爭奪

自媒體發展之路決不能因循守舊,哪怕曾經被證明過是領先與正確的,因為時間在流逝,社會環境也在變。微信公眾號當年推出后,就堅持以訂閱為方向,在微信端通過主動Push,構建出了全新的移動媒體的分發體系,從而一度成為了互聯網上最強生態的內容平台。所以,公眾號一直強調生態價值,選擇了融入微信客戶端、隱於微信客戶端背後的這一條路;

Advertisements

只是我們要回憶一下,當年的公眾號包含了閱讀號與服務號兩類,只是服務號本身沒做起來,閱讀號又得實在是太強。從而導致公眾號就全部成了閱讀號,這至少說明了這已經不再是張小龍所設想的那樣。那麼,這樣的閱讀號有必要還要堅持著訂閱生態與非中心化的發展嗎?

微信公眾號一猶豫,卻給了眾多其它自媒體平台以後來者居上的機會,從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到百度的百家號,還有一直堅持的搜狐號,追趕的網易號,大號小號紛紛創建自己的閱讀中心,大肆收割公眾號在APP端所放棄而讓出的份額。因此剛剛認為,這是微信在2018年終於下定決心要奪回市場的一大原因;

成也平台敗也平台,認知易混亂

我們要注意到,自微信創立以來的多次改版、調整,都是在努力維持微信本身最核心的社交屬性,在這個根本性原則下,微信公眾號的需求不斷被壓縮、被限制。比如閱讀號的摺疊、推送次數的縮水,的確在不斷壓縮公眾號的生存空間,從而使得公眾號的打開率與閱讀率在不斷地下降,2017年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下滑了24.2%;

Advertisements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微信卻堅持的平台化策略,這也使得幾乎所有的內容平台在面臨著推廣需求時,總是可以借力於微信的平台,進行自己內容的傳播與分發。仔細想一想就會明白,在所有的內容平台都向通過微信進行自己的內容分發與傳播的時候,既成為了微信平台的權威性與價值,另一方面卻是對微信公眾號體系影響力的一個有力挑戰;

而到了最近,大家會發現,除了微信公眾號,其它的各類號,既有自己的內容管理髮布與閱讀的APP,還可以隨時隨地借力於微信APP進行自己的傳播與推廣。反過來倒是微信自己的公眾號,就只有自家一個平台的承載。這明顯是限制並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與變化;

PC後台PC管理,用戶感知降低

這其實應該是微信公眾號最被用戶們所詬病的一點。雖然就微信來說,一直堅持的是移動優先、甚至是移動為主的應用策略。甚至不惜去降低無奈推出的PC版的功能屬性。但恰恰是在微信公眾號的創作管理方面,卻走了相反的一條路:微信公眾號的所有工作,甚至都只能在PC上完成;

而且,這麼幾年的發展下來,微信公眾號的後台管理功能方面,幾乎沒有作過幾次較大的功能改進與性能優化工作。對絕大多數用戶都是堅持著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的老規矩。如果說這一規定在互聯網內容創作匱乏的環境下,是一種可以提升內容生產質量的保證。但是在如今創作力量爆棚、內容生產活躍的時候,還是在堅持著這些所謂的「潔癖」與舊規,真心地是很不合適了;

後台管理的移動化、APP化,這自然是遠遠超出了微信APP本身的規劃與功能外沿,這也就使得微信公眾號擁有著開發自己的APP成為必走之路。可以支持作者直接在手機端創作、編輯、發布、運營,這既是張小龍這次對於公眾號APP功能的一點透露,其實更加是市場上的自媒體用戶已經壓抑很久的需求;

綜合來說,微信公眾號推出獨立APP,其實並不影響它本身在原有的微信生態、微信系統內的所有特權、所有有效推廣方法、所有依然有效的渠道。而是在這些既得優勢的基礎上,又有了獨立APP可以解決問題的更多新思路。同時,用戶也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社交的歸社交,媒體的歸媒體。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