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第一殺手——心臟性猝死

每年我國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為54.4萬人,位居全球各國之首,平均每天有1370人因此喪生,相當於每天有5駕飛機失事。

它是心血管病中的第一殺手,來勢兇猛,發病1小時內即可導致死亡;它幾乎沒有明顯的徵兆,一旦搶救不及時,就有致命的危險,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這疾風驟雨般奪人性命的疾病就是心臟性猝死。

臨床工作中發現,冠心病、心肌梗死、擴張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及有遺傳性心律失常的人是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而患有基礎性心臟病及發生過心臟停跳被搶救過來的人,猝死的風險比普通人要高得多。

為防止悲劇發生,對於那些經過醫生判斷有高猝死危險的患者,醫生會建議其在體內植入一台自動心臟除顫器,是目前預防心臟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裝置埋藏在體內,一般放置於胸前皮下,可時時刻刻檢測心跳,一旦發生室顫會自動識別和充電,在十幾秒內發放電擊治療,轉復心率回到正常水平。患者相當於背了一個降落傘,一旦發生意外,它可以救命。

穩、快、深 心肺復甦記住三個字

突然發生、出人意料是心臟性猝死最為可怕的地方,因為很多人發病不是在醫院,而是在家中甚至是公共場合,使得及時搶救變得困難。

美國心臟協會統計結果顯示,8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家中,意外發生時,周圍的人從撥打120到獲得救助的時間超過5分鐘。而研究發現,倒地1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救活的概率為90%;2分鐘內為60%;超過10分鐘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倒地后的4分鐘是急救的「黃金240秒」,心臟驟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如果能在急救人員到達之前的幾分鐘內立即進行心肺復甦,將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沒有操作經驗的人在做心肺復甦時,應謹記三個字「穩、快、深」,並在急救人員到來前不停地做心臟按壓,如果一個人累了可以換另一個人接替。因為一旦中斷,患者血液里的氧氣難以輸送到腦部,易出現腦缺氧。

將患者移至適當的體位,尤其要注意保護頸部,可以一隻手托住頸部,另一隻手扶著肩部,使患者平穩地轉動至仰卧位。

按壓胸部,位置為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每分鐘至少要在100次以上;按壓胸部和人工呼吸的比率為30∶2,即每按壓30次接著做兩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時每次吹氣應持續1秒鐘以上。

做胸外心臟按壓時,幅度要足夠深。以成人為例,按壓下去要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以助於患者的心臟收縮和血液向全身輸送。

如患者出現恢復脈搏,瞳孔逐漸縮小,口唇變紅,開始有自主呼吸時,即為心肺復甦成功。心臟性猝死雖來勢迅猛,但在發病前也有規律可循,往往會出現胸前區疼痛、頭暈、極度疲乏感、氣急、心慌、心跳不規律或胸悶等不適癥狀。因此,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千萬不可忽視,應及時就醫。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也是預防猝死的不二法則:

適度鍛煉:

研究表明,低度或中度強度運動量,對心血管保護的益處最強。(低運動量:每周4~5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中等運動量:每周大於等於3次,每次持續40~60分鐘)可選擇慢跑、游泳、打球等有氧運動。但最好不要在早上鍛煉,因為清晨是心血管病發作最多的時間,可選擇晚飯後2~3個小時進行適度運動。

飲食清淡:

控制甜食,少吃含鹽多、腌制及煎炸食物,多吃植物纖維多的蔬菜和粗糧,增加維生素的攝取量。此外,不吃過冷或過冰的食物或飲料,以免發生冠脈痙攣。

避免勞累:

如今,加班和熬夜成了現代人的主旋律,年輕白領猝死的事件層出不窮,過度疲勞的背後極有可能是致命的威脅。健康的活著是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日常,注意勞逸結合,周末可選擇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盡量放鬆身心;也可當一次「小懶蟲」,給自己補補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