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風《打圍》

在古鎮喜洲,有一種「打圍」的休閑娛樂活動,白族話稱「當危」。

一、 內容

1、準備六顆大小相同的骰子。每顆骰子都為正四面體結構,骰子在古代用動物骨做成,現代用有機材料,按對面之和為七的原則把數字1到6雕刻上去,並且把數字4染成紅色,其餘五個數字染成為黑色。

2、一副有十種動物標識的「圍」(見下表)。製作時,材料用木質或竹子或其他,分別寫上動物名稱,按面額製成大小、數量不等的各種簽。如獅子簽,數量為一隻,面額標註為64柱;馬鹿簽,數量為八隻,每隻面額標註為8柱,合計為64柱,等等。一副「圍」的總額為528柱。

3、「打圍」活動是通過在大碗中擲骰子,按六顆骰子顯現的數字來決定能獲取的動物,直到528柱全部分完。

Advertisements

4、「圍」中所標動物及獲取條件一覽表

動物

獲得條件,以合擲六顆骰子結果統計決定

獅子

五顆紅;或四紅,另兩顆之和為4;或五黑加一紅等

豹子

四顆紅;或兩個相同的有三組,分別是2、3、6等

馬鹿

三顆紅;或兩個相同的有三組,其中有一組是紅4

兔子

兩顆紅

一顆紅

老虎

五顆黑(五顆不能為1,第六顆也不能為紅)

四顆黑;若四顆黑外,另外兩顆有紅四,則追加

獐子

兩個相同的有三組,其中沒有這組紅4

四顆1

狐狸

六顆骰子數字分別是123456,又稱順,吉祥之意,調節作用

Advertisements

註:六顆骰子若全部同為四,呈現一碗紅,則本次528柱全部屬於擲出紅一碗者;若六顆骰子顯示全部一樣,為四以外的其他數字,則叫「黑一碗」,本次未分完的簽柱全部歸擲出者。此外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5、遊戲規則

(1)、參與活動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

(2)、通過擲骰子的方法,把所有標註的動物簽全部分完,且以本次獲取了老獅子者為莊家。結束后,莊家按預訂的規則,用528除以參與的人數,所得數字(柱)為標準,把每個參加者所獲柱數與本次標準值比較,進行結算,即負責分封和獎懲。

二、「打圍」活動的沿革及傳說

據說,「打圍」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遺留下的一種遊戲,現民間俗稱「當危」。代代相傳,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太祖一是為了娛樂,二則為了培養下一代能掌握兵器使用的技巧,建了一個獵場,內養獅、虎、豹、鹿、獐、兔、雞等動物,進行圍獵,即打獵活動,並給與對應的分封。不知何時,打獵活動就演變為如今的這種「當危」遊戲,受老百姓喜愛。過去因沒有電視,春節期間娛樂活動較少,一家人或者還有鄰居、親戚,往往圍在一起「當危」,沒有籌碼,只是為了那「危」。在整個休閒遊戲活動中,往往笑聲不斷,其樂融融,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這種遊戲,特別是在沒有「圍」的情況下,骰子被一些人使用,且演變為一種賭具,參與者往往十賭九輸。民間好賭之人,在輸錢之後,有一句自我寬慰的話:趙匡胤自己用左手和右手賭,也輸掉半壁江山。這其實就是宋揮玉斧在民間的傳說,宋太祖經常自娛自樂,自封賭神。有次大理國使者入朝覲見,太祖將自己的右手比作神,左手比作賭鬼,賭注是在玩笑中言:如右手贏就證明自己更尊貴,金口玉言;若左手贏了,就輸給你半壁江山。結果宋太祖左手贏了右手,就有了宋揮玉斧之說。為此逐步形成民間兩句諺語「賭錢人口中出聖旨」,即賭場中的規則或在某種特定場合、緊急關頭或在情況不確定時,「賭一把」,勝則贏,敗則輸。

三、分析

從民間流傳的說法和千多年被老百姓樂此不彼的遊戲,可以看出:

1、大理國時期與中原先進文化的交流是全方位、多層面的。

北宋宮廷古文化能在喜洲一帶傳播延續,足以證明古鎮漢化在大理國時期就開始。喜洲的「打圍」活動,是史載的大理國入貢宋朝使完成使命后,附帶帶回喜洲也好,流落喜洲的宋朝宮廷人士留下也罷,抑或那時候的商賈文人僧侶流放之官吏等人自娛自樂,不經意間流行,反正,中原地區消逝的娛樂活動被大理白族人民接納並且在民間得以傳播了。由此說明,歌謠、曲藝、繪畫等藝術外,民間流傳的許多活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

白族「打圍」活動所選用的簽數和面額,是用《易經》象數原理設計的。《易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易者,變也」。詳見下表

易經含義

動物

數量

每隻面額

小計

太極

獅子

1

64

64

兩儀

老虎

2

32

64

四象

豹子

4

16

64

八卦

馬鹿

8

8

64

萬物

4

10

64

2

12



獐子

16

4

64


32

2

64


64

1

64


變化

狐狸

1

16

16

2、用歷史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一些民間休閑娛樂活動的性質。

人類的精神生命活動通過生命物質活動表達出的文化內涵,與自然和生存條件緊密相連。古時,大理國雖然是繁榮的,但是當時的社會條件是屬於農業封建社會,大理國釋佛重道,國民一體化,從而宮廷遊戲才能夠流傳至民間,並且逐步形成了傳統文化。「打圍」活動是融吉慶、歡樂、休閑等因素為主體的遊戲,能遇教育於消遣活動中,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打圍」是與自然關聯的創造性的民俗活動,極具樸素的真善美的價值意義。

從社會學看,「打圍」活動在白族家庭逢年過節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的一項全家樂遊戲,促進親情的同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了解。休閑文化讓人的思維在「打圍」活動中發展,實現人的自我價值,促進了積極、和諧、忍讓、自立的競爭,造就了人良好的生活態度。

四、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意義重大,任重道遠。其中民俗文化有大眾意識的一面,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結晶。一些民俗娛樂活動所蘊含的民俗文化,久而久之會升華為傳統文化。因民俗文化的約定俗成,而具有了文化特色。這樣,我們有責任把民間傳統文化,包括民俗、有文化意蘊的休閑活動,傳承下來。讓民族文化之花能夠文明、健康地盛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挖掘和發展。

作者:楊立新

值班編輯:Dual Weit

法律顧問:楊志鋒律師

雲南鵬諾律師事務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