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西鄉牧馬河畔「鎮水鐵牛」的由來!

在西鄉縣城南門外牧馬河堤西端一高台上,靜卧著一頭烏黑閃亮的鎮水鐵牛,所鎮之水當然是牧馬河水。牧馬河,又稱木馬河,是漢水南岸的較大支流之一,發源於巴山北麓城固縣五里壩鄉白熊山老鷹崖,東流經五里壩鄉進入西鄉縣境,轉東北流經駱家壩、鍾家溝、文溪等鄉,於貫子山右納峽河,再轉北流經苦竹壩左納沙河,而後轉東流過馬蹤灘,經西鄉城南轉東北流,右納涇洋河。牧馬河與涇洋河匯流后,經白龍塘鎮、三花石鄉入漢江,全程幹流長122.7公里,斜貫西鄉縣全境,納大小支流50餘條,集水面積2907平方公里。牧馬河上游山高谷深,山勢陡峭,河道彎曲,駱家壩以下河谷漸寬,在西鄉縣城附近形成小盆地。

在牧馬河上游的巴山山中,有一座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古鎮——駱家壩,是自陝入川古道上的重要集鎮。駱家壩又稱驚軍壩,據說在漢代這裡就有駐軍,因夜遇突發事件驚擾軍隊而得名;后因商賈在此倒換騾馬而更名駱家壩。

古鎮沿牧馬河而建,兩坡房、四合小院、深深的天井,以木架作為房屋建築的骨架,穿斗式的結構,戶與戶之間以風火牆相隔,門頭和窗欞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陝南及巴山民居的特色。古鎮老街整體建築科學合理,布局獨特,山水橋樹,相映成趣。從河的對岸眺望,古鎮綿延的瓦屋掩映在樹叢中,河卵石砌築的河堤形成三個不同的等高面,使得河邊的景觀變得生動而豐富。瓦房屋面上銀白色的電視接收器又給古鎮增添了現代生活的氣息。由小攔水壩形成的河面上,一群白鵝悠閑地划動著清澈的河水,清純靚麗的村姑和滿臉皺紋的老嫗,走下台階在河邊的石頭上浣衣、洗菜,這是古鎮常見的景色。漫步在保存完好的古鎮街頭,石塊鋪築的街道小巷,古色古香的格子門板,蒼老斑駁的店鋪牆面,無言地向遊客述說著古鎮過去的歷史榮光。古樹森然、坐落於堤岸的三聖宮,飛檐翹角、跨越牧馬河的回龍橋,見證了古鎮數百年的滄桑變遷。駱家壩是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巴山山中古鎮,隨著遊人的紛至沓來,定會重現昔日的輝煌。

西鄉縣城南瀕牧馬河,因巴山山區常年多雨,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加之牧馬河集水面積大,故牧馬河洪水頻發,昔日年年水患為災。每到夏末秋初,牧馬河時常發狂,惡浪翻卷,毀屋拔樹,老百姓無不擔驚受怕,眼巴巴盼望有個管制它的法兒。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縣胡廷瑞到任后,愛到四門三關串門子。他聽到老百姓都盼修堤治水,就張貼告示,號令捐款修堤。他帶頭捐出並傳話茶行商行布店酒店,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隨之相度地形,組織百姓築堤修岸,以樹樁夯底石塊填基,建成長290丈、高2丈河堤一道。堤下圍以柳,柳外又密植蘆葦,以殺水勢,牧馬河發洪水再也竄不進城裡了。過後,他又募集銅鐵,打算鑄造一個鎮水鐵牛,以保一方百姓平安。次年六月,鑄成高110厘米、長167厘米、底座寬75厘米,與真牛一般大小,重約2噸的鐵牛,置於河堤西端鎮水。鐵牛空心卧式,昂首四顧,造型準確,神態逼真,體呈黑色,日照發光,雖經百餘年風雨侵蝕而無斑無銹,仍閃閃發亮,色澤如新,堪稱能工巧匠之傑作,也顯示了當年冶鍊技術之高超。鐵牛胸前鑄有銘文「金牛鎮水」「道光乙未(1835年)六月中伏日鑄」。原有亭覆其上,以防日晒雨淋。

自胡廷瑞築堤植柳后,清光緒年間又增修增植,使西鄉縣南河堤岸細柳成萌,漸成縣城一處佳境。每當春光明媚之際,堤外柳絲婆娑,蘆葦泛綠,凡來西鄉之外地人,必前往觀賞,看楊柳,撫鐵牛,詠物言志。有人寫詩讚道:「一邑保障在郭南,紅桃綠柳好停驂。鐵牛堤上人爭拜,牧馬河邊客聚談」現今的牧馬河畔,景色更為壯觀,石砌的堤防固若金湯,堤岸一溜的漢白玉欄杆排列齊整,寬闊的牧馬河大橋橫跨南北;在牧馬河和涇洋河交匯的三角地帶,一處宜居的新城區即將崛起,未來的西鄉會更加美好。


作者:劉清河

來源:《漢水 漢水》

你可能會喜歡